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46 道试题
1 .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充。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由此推断,清代的保甲制(     
A.具有层层相因、编制严密的特点B.承担管理户籍、征收丁税的职责
C.可处理不法分子、维护社会治安D.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行政机构
2024-05-2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宗族]

材料一:汉晋之际是宗族势力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时,关东各军阀起兵讨董卓。其中就有很多的富室强族以其强大的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武装并参与到讨董卓的军事斗争之中,成为当时各军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曹魏实行九品官人法,而晋代沿用之后,不仅使强宗大族对其所在的乡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还为他们世居高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宗族势力越来越强。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经过三国西晋近百年的发展,到东晋南朝时已成为十分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家族制度。原来控制东吴政权和控制西晋政权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把持着东晋南朝的各级政权,而众多的地方世族普遍存在于地方乡闾之间,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摘编自陈克标《汉晋之际乡里秩序及其维持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共同维系的乡村关系网络中,宗族始终处于国家权力与乡村治理的枢纽地位,承上延伸着国家权力在村落社会的推行,启下肩负着村落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调适。可以说,以宗法制度维系的宗族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徽州自唐宋而下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不仅是乡村联系地方官府的重要枢纽,且在基层和民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徽州乡村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摘编自宋杰、刘道胜《明清徽州乡村宗族秩序的构建与村际竞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晋之际宗族势力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意义。
2024-05-2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3 . 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据此可得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     

A.对抗与战争是模式一下民族关系的主要特色
B.模式二下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是侵略
C.模式三下阻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D.三种模式下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不断
2024-05-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4 . 秦朝的县以下有乡、里两级行政机构。以乡治里,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执掌教化,啬夫负责法律诉讼及收缴赋税,游缴专门负责巡禁捕盗。据此可知,秦朝(       
A.重视基层社会治理B.郡县制度得以普及
C.地方行政机构臃肿D.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2024-05-2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入官员的序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后才踏进官场。这一制度(     
A.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的能力B.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
C.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D.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2024-05-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1905年,清政府学部成立后,对审定图书作出了不少规定,大量审定了各地呈交的教科书并写下评语。审定教科书的具体职能由学务大臣执行,故这一时期出版的教科书,往往在扉页上标明“学务大臣审定”字样。清政府的这些举动旨在(     
A.提高教科书编写质量B.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C.削弱地方实力派势力D.打击资产阶级革命派
2024-05-2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作为国家在乡村统治的辅助者,他们担负着代表乡村舆论的责任和作用,有时,也出面充当国家权力与乡村利益之间的调和者。这表明清代(     
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
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汉高祖二年诏曰:“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汉文帝十二年“以户口率置三老”,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汉初三老制度的发展,体现了(       
A.地方治理与儒家礼制的结合B.以儒治国理念的确立
C.国家基层治理体系日臻完善D.中央集权制日益强化
2024-05-2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在中世纪的西欧,曾出现给予城市的种种“特许状”,甚至出现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确立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原则的《大宪章》以及承载民族文化的教育机构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欧(     
A.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B.社会孕育着转型的力量
C.封建主的权力已实现让渡D.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
10 . 明代科举制度规定,策问考试需从皇帝下令编撰的教化书籍中出题,士子备考之时必读其书。明代文学家陆深在四川做官时,寄回《逆臣录》《彰善瘴恶录》,叮嘱儿子:“可看其大纲,科场中首一问策要问此两书也,知之知之。”这反映出当时(     
A.士人誓志匡正天下B.民间教育水平提升
C.官场投机风气盛行D.朝廷重视训导民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