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3 道试题
1 .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其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制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人得在地上从事其认为适当的种植或建筑”;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并且还具体规定了凡是土地产生的果实(耕种所得产品、房租、利息、家禽繁殖的小家畜等)均归土地所有者。这些规定(     
A.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B.明确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
C.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观念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昨日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律疏议》的首篇《名例律》规定了“谋反”、“谋叛”、“谋大逆”、“不孝”、“不睦”等“十恶”重罪,还规定了“议亲”(皇亲国戚)“议贵”(高级官员)等“八议”行为,同罪异罚。这反映了唐律(     
A.维护纲常B.轻罪重罚C.体系严密D.明德慎罚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3 . 1476年,威廉·卡克斯顿将古登堡发明的西式活字印刷术引入英国,并用英语等替代了原本的拉丁语,他在印刷工厂发行的90多部图书里有74部是英文的。威廉·卡克斯顿的行为(     
A.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B.颠覆了英国的宗教信仰
C.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D.提高了英国的教育质量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国君以行治国之事者,在春秋时期多被称为“相”。终春秋之世,列国担任治图重任的“相”,皆属卿族。这些卿或随国君外出参加各种礼仪,或主持国政以决国家军政大事,实为卿权势力强大的一种表现。战国时期的“相”往往只有职官的意义,不是传统的贵族身份的标识。因为在国君的周围不需要存在能够使其“易位”的人物,而需要俯首听命的大臣。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为这一新格局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布衣卿相之局的噶矢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结构大变动中即已鸣响。

——摘编自晁福林《论战国相权》

材料二   唐初,“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起草文书诏令,原属中书省的职责,唐玄宗时则正式设置输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垂相,号令征伐”,皆出其手,“其后逸用益重,而礼遇益亲”,“又以为天子私人,元充其职者无定员”。在代宗永泰年间,又于内朝设立枢密院,以宦官充任枢密使,“其职掌惟承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如此,则原来共同执掌军国政令、佐天子而统大政的中书、门下省,都降低为只能照章办事的执行机构。

——摘编自魏俊超《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相职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相权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
5 . 表2所示为在中国出土的部分东罗马帝国金币的概况。其中安菩夫妇墓的墓主原籍为中亚的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664年在长安去世,709年迁葬洛阳;金币被墓主握于右手中,拉丁文铭文显示其铸造时间为602—610年。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出土时间出土地点概况
1914年新疆和田首次发现东罗马金币
1945年甘肃武威唐墓1枚东罗马帝国早期的金币
1953年西安附近隋墓1枚东罗马帝国金币
1978年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2枚东罗马帝国金币
1981年洛阳龙门唐墓(安菩夫妇墓)1枚东罗马帝国金币
A.金币是古代国际贸易的通用结算货币
B.隋唐中国与拜占庭陆上通道相对畅通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D.东罗马帝国征服了意大利及中亚地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672年,英王发表《宽容宣言》,主张给予不信国教者及天主教徒平等的权利。该宣言遭到议会的强烈谴责。次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任英国公职者,必须宣誓信仰英国国教”,英王被迫签字同意。这说明,此时英国(     
A.民族主义情绪高涨B.宗教改革方兴未艾
C.君权神授观念浓厚D.议会把持选官权力
7 . 有学者在论述新中国外交时,认为中国已从“70年代前的‘体制外’国家和80年代的‘游离性’国家,转变成了‘体制内的负责任大国’”。该学者旨在强调现代中国(     
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B.外交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C.多边外交理念趋于成熟D.外交方针随着世界形势不断变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方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     
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
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
9 . 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唐宋到明清政府逐渐严厉防止“冒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以削弱地方势力B.为加强专制集权
C.保证了选官公平D.为缓和社会矛盾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义学是给与士人免费入学,甚至帮助他们解决食宿问题的一种具有慈善性质的教育机构。义学含有推广教化与以富资贫两方面的理想,并以义庄和义田作为经济基础,使得教化能普及更多的民众。自北宋以来,义学常以应举为教学目标,不过对德行也很重视。南宋义学的教学出现举业与讲学并存的情形。举业在科举发展的环境下维持不辍,而理学家在义学中讲论德性知识的探求与实践,则使得士人即使举业无成,或无意于举业,也无碍于进入义学来接受教育,而将所学用于待人处世之上,于是义学所发挥普及教育的作用更为扩大。

——摘编自梁庚尧《宋代的义学》

材料二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化,制定了积极的民族文教政策。府、州、县学针对科举考试的教学内容很难为知识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子弟所接受。于是,设立一种新的面向大众的启蒙教育机构成为时代之所需,义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特点与时代需求相适应而得到大力推广。

下图为清代贵州义学发展趋势图(单位:所)。

贵州义学发展趋势图

——摘编自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义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2024-05-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