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员单位达58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将为破解诸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助力。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遏制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B.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C.是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D.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
2 .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指出:“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据此可知,西塞罗认为(     
A.理性使自然法具有永恒性B.自然法符合帝国公民意愿
C.罗马法应与自然法相结合D.人定法应以自然法为准则
3 . 如表是《十二铜表法》内容节选。这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     
第一表第三条如果被告因病或年迈而行动不便,要求他出庭者须为他准备车马;如果被告不提出要求,车上可不必铺备褥垫
第四表第二条如果一个父亲三度出售己子,其子可脱离父子关系
第四表第四条尚在娘胎的小孩可享有合法继承权。小孩如在父亲逝世10个月以后出世,不得享有合法继承权
A.抑强扶弱原则B.法律至上观念C.人文关怀意识D.遵守契约精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王朝建立伊始,对于如何治理南方少数民族,朝廷有不同意见。朱元璋认为“溪峒蛮僚杂处,其人不知礼义,顺之则服,逆之则变,未可轻动”。这种“顺而治之”的原则,成了朱元璋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土司制度的指导思想。土司一经任命,朝廷即赐予诰敕、印章及冠带等信物,作为朝廷命官的凭证。明代允许土司世代相袭,但为了有效地对土司进行控制,明王朝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比元代更为严密的承袭法,如凡土官承袭,必须赴京受命,以示朝廷威柄;土官袭职后,先要学习礼仪三个月,然后方准“回任管事”。

——摘编自许力坤《明代土司制度述略》

材料二   明至清初,朝廷以“土司无用流官之例”,不许土司参加科举考试。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保留下来的土司,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土司制度下,土司、土目、土舍、土民阶层固化,土司社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土司请求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郗玉松《土司参加科举与科举制度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土司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土司参加科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5 . 1950年婚姻法从起草到结稿的一年半中,历经41次修改,每章每条都是字斟句酌。据曾参与起草工作的人员回忆:“讨论问题时,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因为这是为新中国和五万万同胞起草的婚姻法,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分量。”据此可知,1950年婚姻法的制定(     
A.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B.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作用
C.体现了立法的严谨性和民主性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上自师范学校,下至高等小学堂,都要学习“官音”。该章程以全国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宣告了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这一规定(     
A.着眼于推动教育转型B.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
C.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D.明确了文学革命方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万历元年(1573年),首辅大臣张居正“下令隆庆前产品旧欠,一律免征;隆庆五年(1571年)前旧欠,免三征七;五年后欠税,一律追缴”。他还将在任时期的赋税征收、不新增债务以及按比例收缴“积欠”等列入官员考核标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中央集权出现危机
C.传统税制弊端突出D.统治集团挥霍无度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远航东南亚、东非等地,到访了 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给这些地区带去的不是火与剑,而是和平与友谊的种子,留下了友好交往、传播文明的佳话。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不愿意再看到战争,更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梅菲斯特”,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也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中国人民应当也能够更好地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各国共同繁荣的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把中国描绘成“梅菲斯特”的想法是一种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时代中国外交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
9 . 据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诏文“兴孝举廉”,及有司奏议“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所立巴郡太守张纳碑文云:“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上述材料可用于印证该时期(     
A.封建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B.官员考核的途径趋向多元化
C.人才选拔的范围不断拓展D.以打击豪强地主为政治重心
2024-05-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至明清,尽管名称有所变化,但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家庭是农业社会的基础单元,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在实践层面,北宋范仲淹曾购置义田义庄以养族人,历代政府也高度重视发挥宗法组织的治理作用,比如康熙圣训十六条的第二条便是“笃宗族以昭雍睦”。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有什伍连坐设计。保甲制度在清朝逐渐得到全面推行,对于隐匿盗窃等案件,邻里若没有报告均须治罪。社仓是灾荒时期防止饥民抢掠乃至发动起义,从而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机制,清朝在雍正、乾隆年间曾大力推行社仓,更多由士绅群体自愿捐助和管理、以无偿赈灾为主的义仓开始兴起,反映了民间社会力量的壮大。

——摘编自王伟杰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决策既受利益集团的操控,又受其他政党的牵制,而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可以使其快速作出高质量的决策,而且不会受任何资本或利益集团的干扰,保证了国家治理决策的高效。西方国家极力推崇对国家治理的放任自流,这样导致利益集团肆无忌惮与民争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出现了民主参与和集中领导的模式。西方国家治理秉持对立性理念,以“多元中心、分权竞争、民主共治”为内核。中国国内治理注重践行合和统一思想,国家治理是涉及多主体、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治理合力。西方人遇到纠纷首先想到依靠法律解决,中华文化强调以和为贵,这一思想在国家治理中体现为纠纷解决倾向内部调解,不轻易诉诸法庭。

——摘编自冯兵《中西方对比视角下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治理上的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建言献策。
2024-05-3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