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1 道试题
1 .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员单位达58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将为破解诸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助力。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遏制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B.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C.是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D.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
2 . 1957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其体现的主旨是(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B.提升干部的文化水平
C.推进干部制度改革D.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万历六年(1578年),王宗载任提督四夷馆少卿,在此期间,他搜集了不少四夷馆资料并于万历八年(1580年)完成《四夷馆考》。这说明当时(     
A.设置有专门治理台湾的行政机构
B.国家组织编纂了一部外交史专著
C.朝廷选派流官管理西南边疆地区
D.王宗载负有管理民族事务的职责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根据已发现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商代官员职掌大致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商代(     
官名职掌
小臣、臣正等宫内担任侍卫、处理杂务者
多卜、卜等管祭祀、占卜者
宗等管王室宗族者
多马、多射、多犬等管田猎、马政、武器征伐者
史、乍册等管文书档案记载等事务
宰、尹等管理庶民及奴隶者
A.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B.官僚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C.国家上层建筑发生了变革D.残存有原始民主的遗风
昨日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5 . 1912年3月,北京临时参议院在讨论制定国会组织及选举法大纲时,多数革命党议员主张依财产多寡和是否识字来限制选民选举权,不主张普选制。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A.三民主义思想遭到抵制B.反对复辟政治斗争任务艰巨
C.民主政治建设面临困境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6 . 如表是关于宋代流民问题治理的记载(部分)。宋代这些举措旨在(     
时间内容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访闻饥民流移,有男女或遗弃道路许诸色人及臣僚之家收买,或遗弃道路者,亦听收芥”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令逐路转运司下州军将曾流移及为盗贼民户地土、庄产、林木、合屋等,官为检校。责付保长正、近邻看管,不得辄有采伐,以待归业即时给付”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今令系创行布种与旧佃人户不同,欲以十分为率,五分给予佃户,二分半纳官,二分半官中权行拘收。后业主归,即给还”
A.规范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B.强化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
C.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D.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统治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各机关需用人员时,得申请举行考试,并应于试期1个月前拟具办法由考选委员会转呈考试院核准举行”。并取消典试委员会和试务处的设置,考试由考试院派员办理,“其相当于普通考试者得委托各任用机关办理”。国民党的这些措施(     
A.为适应战时人才选拔创造了条件B.继承了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的文官制度
C.凸显出公务员的选拔具有开放性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和国家治理水平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通典·职官》记载:“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汉旧仪》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尝以秋分行部,日食,即日下赦书,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这体现出汉初(     
A.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B.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管
C.诸侯王势力已遭到削弱D.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日益强化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B.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D.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时候设立州制不是偶然的。这时汉朝的疆域较秦扩大许多,设置郡国已达百二之数,管理有所不方便。有必要在郡国之上设新区划,置州刺史,使之督察郡国政务,中央因之了解到更多情况。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重“黄老思想”的传统,而用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治国。因此,儒家经典也被利用来解释一切现象,在全国设州也不例外,   《禹贡》 《职方》两篇是儒家经典中的篇章,合两者不重复的州名来设州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就在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摘编自曹尔琴《汉代州郡的设置及其分布》

材料二 唐代道制改起于睿宗、玄宗之际, 以景云元年(710)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为标志;到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 以乾元元年(758)改置观察使, 大历十二年至建中三年(777—782)制定观察使及僚佐俸禄,道的建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制为标志,前后持续近70余年。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实行州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后汉朝州制变迁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道的划分依据,说明唐代道制在“近70余年”中的改革趋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