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选侯之特权、司法权、荣誉和领地不得受任何程度的侵犯,冒犯选侯者以叛逆罪论处。这表明神圣罗马帝国(       
A.统治阶级矛盾尖锐B.国内封建势力减弱
C.王权强化困难重重D.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2024-01-29更新 | 335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集中开展了以破除封建思想、改造陈规陋习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探索活动。主要措施有: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开展禁烟禁赌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改造农村巫神;开展不缠足运动;移易传统婚丧习俗。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据安定县的调查显示,1935年冬,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半年后,该地烟民比例降至20%,不到两年,该地烟民基本绝禁。

材料二   8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贫困问题的有效缓解以及农村思想环境的根本好转,使党的乡风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乡风文明”一词,使乡风文明建设发展更加深入。这一阶段,党切实开展了许多相关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二是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三是开展文明村镇与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四是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五是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六是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发文指出,要通过创建农村文明集市活动引领农村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向集市的商户宣传科学技术、食品安全等与经商致富相关的内容,引导农村除旧布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欢等《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二三十年代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十年代以来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2024-01-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的思想来源大多是《圣经》。在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宗教意识中,为了高尚的宗教信仰,要随时准备为正义付出自己的实践。在中世纪的人的意识中,是对上帝的和耶稣的一种信仰。这一思想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使得人们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基督教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摘编自刘畅《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材料二   清代官方社会教化特别注意宣传皇帝爱民形象。地方政府接到诏令或圣制后要书写张贴在街道的显著位置供百姓阅读。清代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学校,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忠于皇帝的儒雅之士。清代还形成讲约制度,即朝廷制定制度、地方官推动、群众参与的思想改造活动。清代地方官上任后就要参加一系列祭祀仪式,引导官员廉洁勤政爱民的风尚;记载忠孝节义人士;记载妇女的事迹以巩固伦常风化;各府州县卫举孝廉方正之人以敦厉风俗,激励人们修善。

——摘编自任志强《清代官方社会教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教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方社会教化的措施。
4 . 明清时期,“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形成。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地方自治在实践中丰富发展B.乡绅成为国家治理主要力量
C.国家权力与乡里秩序相结合D.宗族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
2023-12-30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河北省召开。会议在真正平等、直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下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根据选民的文化状况,投票采用“豆选法”。选民赞成哪位候选人就在他背后的碗里放入一粒豆子,最后选举结果取决于候选人得豆的多少。这一做法(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实现了工人当家作主愿望
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D.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6 . 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中说:“职窃考之地球……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化衰为盛⋯⋯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而已。”康有为旨在(     
A.说明变法对于中国转弱为强的重要性B.强调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
C.借助西方先进理论以减少变法的阻力D.揭示俄日制度和变法的差异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上现代意义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和调整改革逐渐完善的过程,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陷入重重困境,但是,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仍在发展,对稳定社会、调节经济的作用仍在发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同社会保障紧密联系。因此,作为一种制度,社会保障今后仍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将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周玉庆《浅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社会保障制度”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实行的是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这种横向民主相对立的纵向性民主——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以及重大人事任免权,其他国家机构均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且受它监督。在权力的运行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将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的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代议制是现代西方国家根据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而进行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普选权只是统治阶级欺骗和玩弄人民的一种工具,而真正的民主实现形式应该是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因此,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民意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广泛联系,听取人民的意见和诉求,根据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

——摘编自朱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借鉴和发展》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历史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摘编自曹艳会《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3-12-2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宋太祖时期殿试内容为诗、赋两种形式,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就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这一变化(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的特权B.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D.表明选官制度具有一定多样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