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关系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际关系史研究有两大主导的视角和方法。一个是安全视角,在此种观照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主要探究地缘政治、结盟、威慑、战争、缔结条约等内容。一个是经济视角,核心的思路是探讨历史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主要探讨西方大国对资源、市场、交通要道的争夺,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经济援助等内容。

以上两大主导性视角多采用现实主义思路,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资源,都把政府决策者看作是理性计算的行为体,服从于国家安全和物质利益的需要,从而做出合理的外交选择。这两种解释视角都曾风行一时,至今仍然影响巨大。

——据翟韬《文化视角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新趋势》

结合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 . 熙宁二年(1069年),京师雪寒,宋神宗下诏令:“老幼贫疾无依而丐者,听于福田院额补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由诏令内容可以看出,宋代(     
A.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B.社会救济注重现实需求
C.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D.强调普通百姓利益至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儒家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应以道德规范调整人际关系,从观念上端正人心、导民向善。法家重视以法律手段治理国家,认为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强化约束各级官吏,以严厉的刑罚禁暴止奸,实现秩序。汉代以后,正统儒家主张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秦朝专任刑罚,导致民怨沸腾,二世而亡;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也难以适应后来的社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主张儒法结合、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正统儒学应运而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也提出德主刑辅、德刑并用的治国主张。经过汉中期改造后的正统儒学,坚持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基本原则,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系统的治国理论,如,《唐律》确定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治国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智慧》


材料中提出了几种治国方略,选择其中一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

设有大司徒职官,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下辖遂人、遂师、委人廪人、仓人、司稼等,多部门协同救灾。

秦朝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规定: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

汉朝

有民曹尚书……汉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遣使者捕蝗”。

隋唐

有户部等兼管救灾的中央常设部门。开元初年,山东、河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爆发了严重蝗灾,唐玄宗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分道指挥山东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将灭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

宋朝

安抚使、廉访使等差遣职位也参与赈恤;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实行地方长官兼河堤使制度。

清朝

在黄淮等地区专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康熙先后诏令善于治水的靳辅、于成龙和张鹏翮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水患。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李士谦,字子约,(北魏)赵郡平棘人也。

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

——摘编自[唐]李延寿《北史·李士谦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政府加强灾害治理的举措,并分析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害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解读材料二中的现象。
2023-12-12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制度的初设制度实施中的流变
察举制(公元前165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汉书·文帝纪》

(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抱朴子·审举》

九品
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杜佑《通典·选举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科举制大业元年(605年),(诏)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实务……即当随其器能,擢(选拔)以不次。

——《隋书·炀帝纪》

(八股文是)无用之空言,雕虫之小技……费考官无限之精神,靡国家无限之供给。

——雍正七年李元直奏折

有学者认为,任何制度“只看其形式规定是不够的,一种制度总是在投注于具体实施之中,在与具体的政治文化背景结合之后,它的全部意义、作用与倾向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显现。”

参考上述材料,请就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2-08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B.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D.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7 . 清朝雍乾时期,在聚族而居地区,“于族长之外,设立族正,官给印照,责令约束族丁”。族正既不同于族长,又不同于政府官员,具有双重身份,成为政府与宗族之间的媒介。这一制度的推行,旨在(     
A.加强基层社会治理B.强化强宗大族的势能
C.革新地方行政区划D.弱化政权族权的结合
8 . 【法治与德治】

材料   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摘编自徐佰义《德治与法治的伦理溯源》


请以“法治与德治”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

191319日,北洋政府继承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考试法,又参考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官考试办法,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九项法律草案,标志着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

一、考试资格凡年满21岁,且没有违法记录和未“破产”者,具有中学以上或相当于中学以上(现在的中专)毕业资格之男子,均可应试。

二、考试程序文官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

三、考试科目(一)文官高等考试:考试分为3个阶段:甄录试,包含国文、历史、地理、笔算。初试,须对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等七门主科进行考核,此外还有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五门附科,考试者可在其中选择一科加考。大试,现行法律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

(二)文官普通考试:科目较少,只有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另有一至两门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考试内容。

四、特种文官考试包括外交官、领事官考试、司法官考试等,分别按相关法令举行。

北洋政府共组织了两届文官考试,录取高等文官674名,普通文官1195名(外交官10名)。但北洋时期,许多没有参加文官考试但有广泛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其它途径也得以入仕。

——摘编自尹全海、贾政武《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等


谈谈你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理解。
2023-11-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3·江苏·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10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选举权的扩大,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够利用手中的选票,通过“竞争—退出”机制,在两党之间选择绩效更优者作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使得他们的“呼吁”更有份量,也更加愿意以“呼吁”的方式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这表明1832年改革(     
A.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B.奠定了和平改革的基础
C.提高了民众参政的热情D.加剧了议员竞选的矛盾
2023-11-16更新 | 55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仿真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