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适中(0.65) |
1 .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时间历程背景(原因)成就
1949年开始 民主革命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奠基)向社会主义过渡;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66-1976年破坏“文革”时期
1978年-20世纪80年代发展改革开放;吸取教训;法制不完善 1982年,通过《_____》,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0世纪90年代,形成体系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中共十五大召开。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_____”写入宪法,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十八大以来深化深化改革开放 ,我国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年5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_____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2023-01-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选择性必修3本)
2 . 戊戌变法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____社会。
②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____之路。
③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④以____、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____、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____,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亡国的命运。
(2)时间:____年6月至9月。
(3)内容:在____、经济、____、文化、____等领域实行变法。
(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____,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5)失败原因:触犯了____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6)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制度。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____,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②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____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022-09-1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3 . 必背要点
(一)政治
戊戌维新运动(1898、甲午战后、19世纪90年代末)
(1)背景:政治——________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19C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________力量壮大;思想——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2)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结果:失败
(3)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________,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③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4)历史意义:对于________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体制。
义和团运动(1898)
(1)口号:________“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但容易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放松警惕;“灭洋”表现出盲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
(2)评价:积极性:具有强烈的________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________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1)原因:甲午战后,列强妄图瓜分中国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________:①划东交民巷为________;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③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位居六部之上(政权的半殖民地化);
(3)影响:①政治:清政府沦为________,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②经济: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③思想:________观念彻底崩溃;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4)认识东南互保:客观上维护东南地区稳定,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0世纪初:清政府:“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原因:
________________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梁启超鼓吹________,获得张謇等知识分子的相应
③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借改革消弭革命
(2)目的:维护________的统治
(3)主要措施:
政治:减冗衙,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________,整顿吏治
经济:奖励________,振兴农业,1903年设立商部
军事:改革________,编练________
教育:1905年废________,广建学堂,鼓励________
(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立宪运动”(1905----1911)
(1)原因: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2)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维护________统治
(3)主要措施:
①是________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
②设立议会③实行地方自治
(4)结果:
①加剧了___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覆灭。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②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辛亥革命(1911)
(1)背景:
政治;①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加剧了统治危机;
经济:甲午战后,________初步发展,________力量壮大:思想:西方启蒙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2)准备:建立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契机:四川保路运动,抵制清政府铁路国有:
(3)过程:①1911.10,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②1912.1,建立________
(4)结果:1912.2,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④1912.3,颁布________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①目的:防止袁世凯________;②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________;③性质:________宪法性质
(5)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________
政治:推翻了________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建立起________
经济:打击了________在华势力,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传播了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_______的藩篱。
辛亥革命的局限: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________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缺乏________的革命纲领;③不敢放手发动________;④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2022-10-3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六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适中(0.65) |
4 . 背景
(1)中国国情: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________格局。
(2)民族遭遇: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________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现实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________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4)中共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________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023-10-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适中(0.65) |
5 .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国际形势的变化。
(2)方针
“另起炉灶”核心就是不承认_____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_____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_____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
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_____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_____”方针
1956年,中国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1964年,中国与_____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2023-10-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适中(0.65) |
6 . 土地革命时期的探索
(1)背景:____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2)制度建设:____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____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____的尝试。
2023-03-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讲)
7 .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____”失败。
③1069年,____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____的目的。
(3)内容
内容具体措施
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贷款、拨巨资从事____等手段,调控经济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____”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评价
①成效:达到了____目的,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②不足:____的效果并不明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2023-08-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3-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适中(0.65) |
8 . 改革开放后
(1)背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2)精神文明建设
①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_____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②“_____”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③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④1994年,先后颁布了《_____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⑤2001年,颁布了《_____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提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_____体系的战略任务。
b.形成:中共十八大作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_____
c.意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涌现出__________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2023-01-2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选择性必修3本)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适中(0.65) |
9 . 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①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_____
②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③导火线: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早期_____之争。
(2)表现
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人性善,
德治
孔子统治者要“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____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人性恶,
法治
商鞅颁行法令,奖励耕战,保护_____阶级的权益
韩非提倡君主以_____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社会影响:
①儒家主张通过_____教化民众,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_____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国在_____思想的指引下,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23-01-27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选择性必修3本)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10 . 科举制
(1)背景: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________,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南北朝以来,寒门________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________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特点:以________选拔人才,其中________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________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发展:两宋科举制度“取士不问________”,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________
2023-03-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