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建立后,为调剂粮价、救济灾荒而设置了常平仓,但后来有名无实。熙宁二年秋,颁布青苗法(又称“新常平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将常平、广惠仓现有的储备粮折算成现银作为本钱,于夏秋之际,按照前十年中丰收时的最低粮价,将民众所请贷的粮食折价成银钱贷出。第二、将人户按财产多寡分为一至五等,明确各自可贷青苗钱的上限,支借后尚有余款可视情况多借给三等以上人户。第三、农户自愿请贷,不得强迫。第四、除游手好闲之人外,先借贷给乡村农户,如果还有剩余再借贷给城郭人户。第五、请贷农户每十户为一保,贫富搭配进行借贷管理,三等以上人户担保下等人户。第六,青苗钱的利息为二分或三分,每年发放两次贷款。

——摘编自江剑《北宋青苗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青苗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青苗法。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学考大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皇地位的衰落与国家世俗化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换言之,主权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基于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的政治权限被划定在特定的领土范围以内,领土成为主权国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原有的社会控制结构体系摇摇欲坠,国家的权力从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转移到代表人民的议会手中,人民从徘徊于政治体系之外到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力,伴随这个过程,普通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巩固。无论是国家的领土边界还是国家的利益边界,是以民族边界的大小来决定的,民族承载着国家,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以英国为例的阐释》

材料二   14世纪初,资产阶级只是一个势单力薄的阶级,它不得不与王权相结合,结成同盟来斗争,支持国王逐渐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王朝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近代民族国家。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是如何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资产阶级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是英国由封建国家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与罗马教廷的博弈中,英国确立了王权的至尊地位,建立起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之后,英国基本结束了跨海而治的局面,国家的政治边界日渐清晰。英语成为民族语言,官方批准的英文《圣经》也得以颁布。通过礼拜仪式的规范和统一,营造各种宗教活动氛围,构筑起民众共同的宗教文化基础。国王们对内妥善解决了宗教问题,避免了各阶层、利益团体间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避免战争,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张墨雨《论都铎王朝时期王权主导下的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中央精心筹划和组织国庆日纪念活动。1950年国庆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示威游行是国庆纪念中一项重要活动,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和军队通过高举政治领袖肖像、高举和呼喊政治口号等形式表达内心情感。国庆日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各类纪念会,是政府表达诉求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场域。国庆节前外交部门会邀请友邦代表来华观礼,友邦也会派代表团进行国事访问和经贸交流。此外中国在各国驻华使馆召开纪念会,届时所在国家的政要也会应邀参会,在共庆中国国庆的同时展现两国邦谊。

——摘编自周游《节庆、认同与动员—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日的各类纪念活动,并说明其对于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4-06-0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们的最初动机只是一种求生存的需要,只是想从领主那里要来人身自由的权利,要来自由经营工商业的权利。他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自己能有新的生活,而不是重入别的领主的枷锁。当他们的个人要求汇聚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指向,取得自治权就成为共同目标,因为城市自治是市民个人自由的前提。

——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8301880年是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发展的实质性阶段。……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第一次高潮也出现了。1834年《济贫法》改革、1847年《乡镇改革法》、1848年和1875年卫生改革、1870年《公共教育法》等相继出台,确立起英国地方政府新的管理体制。地方行政机构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选举产生。上述每一个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

——张钢,李廷《英国地方政府管理》

材料三

治理模式主要特征
美国1)社区被赋予自主规划和治理的权限;(2)第三部门发展程度较高,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3)借助市场化机制完善社区治理。
英国1)建立了政府、NGO、NPO、社区、私人企业等多方的多方互助合作关系;(2)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日本1)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2)市民组织和町内会等组织成为了社区居民多方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

——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总体趋势。
2024-05-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主要职责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往边地,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累财巨万的富豪,越礼僭制便成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贫民走投无路,只好聚而为盗或揭竿而起。西汉统治者决定严格礼制,擅过则责,位僭则诛。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其后霍氏诛灭。汉文帝强调:“上节用则国富,君无欲则民安”。朝廷采取抑商的手段,迫使商人放弃对奢侈品的经营,并引导他们归之于农,以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考核各级官员时,把为政清廉作为升迁的重要条件。对于普通百姓的俭朴行为也予以褒奖,立教乡里,劝善纠恶,抑奢祟俭。

——摘编自仝晰纲《简论汉代抑奢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抑奢的举措和积极作用。
2024-05-2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   边防御蒙古,关系国运,故而明朝于重点经营,立制防御,九边从而呈现了明代地方军事制度演变的完整轨迹。其中大将镇守制度构成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奠定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地理格局。因缘于确立塞王守边制度的需要,洪武晚期大将镇守制度逐渐发生转变,多由中级将领充任总兵官,镇守较小区域,北边从而形成塞王——总兵官—都司卫所军事体制。当建文、永乐之际塞王守边制度逐渐瓦解时,附属于其下的总兵镇守制度遂独立出来。总兵镇守制度下,事涉军事者,总兵官皆总之,从而将三司分立体制下被分散的军事权力重新集合。总兵官不仅节制都司卫所,在军事行动上控制布、按二司,而且督理钱粮,具有一定司法权力。总兵镇守制度是九边军镇建立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总兵镇守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代总兵镇守制度的积极影响。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先秦以来,儒家学派总是讳言财利,视理财为聚敛。王安石则宣称: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他认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他的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他主张摧兼并,收其赢余,以兴功利,以救艰厄。他还认识到实际经济生活中不能完全排斥私商,经商人数过少,商业趋于衰落,是会影响货物的正常流通的。这就要制法以权之。为此,在变法中,政府赊销商品给商贩和贫民去做生意;收储暂时滞销的货物,给客商方便。不同于桑弘羊的主张加强专卖,他提出榷法不宜太多,如放宽过去严厉的铜禁,许民间采铜,自由制作铜器,并予免税,出界只收税钱。……变法期间,一年收入的现钱,合苗役税易等钱乃至六千余万贯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家:镜鉴兴衰三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家们也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变法评价面面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的立场与动机。
2024-05-2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乡”是较大的行政组织单位,乡里设置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和长大夫等职。秦汉时期,郡下设县,县下采取乡里制度,三老有秩蔷夫游徼分布负责教育文化、政法、税收、治安工作。唐朝时期,乡作为行政单位依然保留,但权力开始虚化,仅仅负责礼仪教化之类的工作,而里正逐渐成为乡务的实际主持者。北宋时期乡里制被都保制取代,都保制在放贷、民防、赈灾和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随着理学的下乡,乡村宗族组织、士绅精英也加入乡村治理的队伍中来。明朝推行里甲制、保甲制,作为基层组织履行上级组织的职能,此外由退休官员、举人、贡生、秀才或童生构成的乡绅集团的影响巨大,作为充当精神领袖,管控乡村精神、道德、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一切事务。清朝在基层治理上基本沿袭明制,并不断加强对保甲制度的控制和规范管理,将其由半自治性质的基层组织,逐渐内化为行政体系的一部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出台了《农村发展法》《农业与食品法》《农村发展政策法》等法规,涉及乡村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水利管网、住房、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里根总统及其政府还提出了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建立地方信息机构、设立就业中心等内容的“乡村再生六点倡议”。农业部和州及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推动乡村制造业、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多样化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农业生产占比逐步降低,兼业化程度提升。20世纪90年代兴起城乡政策整合,政府通过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不断优化,充分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是该阶段乡村发展的政策重点。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乡村建设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当今乡村建设的启示。
2024-05-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