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11日起施行。

——摘编自粱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阅读材料,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3-3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东亚长期存在以朝贡体系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这一国际秩序以天下观、朝贡体系二位一体为历史逻辑。天下观是自先秦逐步形成的涵括中国和“四夷”的空间和秩序观念,朝贡体系是天下观理想模式的现实映照,二者互为表里,不能相互脱离。朝贡体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制度及背后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朝贡体系中的册封制度从封赐爵位到不断添加内臣化官爵、再到仅封爵位,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清朝划分朝贡诸夷和通商诸夷等,都显示了内外观念的逐渐变化。而民国时期从华夷观念走向“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是一个”,体现了中国已经从内部完成了对天下观、朝贡体系的历史逻辑的超越。

——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维护了古代东亚和平》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2-2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0级)高二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的概念,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诸多边疆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材料二   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边疆治理的政策根据国家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等边疆治理政策。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边疆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

1821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英镑成为英国标准货币单位,每英镑含 7.322 38克纯金,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金本位制。

20世纪

1931年,德国和英国相继取消了金本位制;1933年,美国也取消了金本位制。接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废除全本位制,由此,黄金造出了国际货币流通领域。1944 年,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各国货币可以通过美(元间接兑换黄金,黄金仍然发挥着最终国际货币的职能。)

19718月,美国政府宣布暂时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决定推动黄金非货币化。从此黄金失去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摘编自李翀《论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与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世界史发展脉络划分“黄金货币地位演变”的发展阶段,并予以说明。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观点
钱穆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李振宏

秦至清两千年的帝制时代为皇权专制社会,无论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还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都是为着延伸皇权而提出的。无论我们的制度设计多么细密,无论在这一制度中运作的人多么杰出,在制度的最高层面,始终矗立着皇权的绝对权威而不能触碰,皇权都始终占据着法律的、权力的,甚至道德的制高点。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例清晰。)
2023-12-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多少和土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规定按土地田亩面积实数征税。
西汉汉初,田租为十五税一,统治者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耕,或减轻自耕农的负担。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
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租庸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
宋朝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钱役,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明朝“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
清朝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废除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至少两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1-18更新 | 17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以来劳模形象的演进变迁

时期劳模形象评选标准评选内容劳模结构
50年代老黄牛劳动竞赛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6070年代铁人精神发展生产力在“学大庆”运动中表现良好,且在生产技术创新或增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
8090年代“当代愚公”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
21世纪新时代“最美奋斗者”重视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并愈加重视劳动、道德品格及精神要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材料,以“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类别说明
行卷诗应试者把自己的上佳作品献给社会贤达、名公巨卿,得其赏识,再向主考官推荐,大诗人杜甫也有许多行卷之作,如《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
应试诗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而且关系到举子们能否被录取,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唐朝的科场考试必定会产生大量的诗歌,且质量上乘。
及第诗中举后吟诗作歌,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风气。如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
落榜诗唐科举的发展,“落第”“下第”题材的诗篇几乎成为一大门类。如赵假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叹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摘编自《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根据材料,找到四类唐朝诗歌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特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3-11-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论述出处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905年10月15日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18年8月29日

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凡入校读书者声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

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绅)著《退想斋日记》
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予以解决。(要求:问题具体,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此后有关科举制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变法通议》指出:“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而梁启超在《官制与官规》(1910年)中又提及:“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关于科举制存废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