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沈静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区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是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打乱,打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读下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01-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联盟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如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5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2022-11-26更新 | 903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
阁臣数(人)3037422512154
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2021-10-14更新 | 1480次组卷 | 59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2018-07-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021-11-01更新 | 200次组卷 | 39卷引用:福建省华安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表是三国曹魏时期通过察举入仕的社会成分统计,据如表可推知,曹魏时期
项目高官贵
戚子弟
中级官
僚子弟
下级官
吏子弟
普通士人合计
汉代官僚名族子弟23.9%8.7%13%10.9%56.5%
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8.7%8.7%2.2%23.9%43.5%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存在
C.阶层固化现象相当严重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类别吏部直接任命察举和学校考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其他
比重50.2%25.4%14.2%10.2%
A.科举考试开始出现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
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