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5 道试题
1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
(3)材料三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     
A.连坐法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重农抑商
2024-03-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后汉书》中记载:“(胡广为郡散吏)察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旬月拜尚书。”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科举考试制度实际已经存在B.察举制度是唯一的选官制度
C.考试是选官的重要辅助手段D.选官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
2024-01-02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卓越艺术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升学班)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据《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止1930年初,红军的人数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域已初步建立。”符合以上信息的结论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C.国民党的统治土崩瓦解D.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5 . 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       
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
C.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D.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
2023-03-15更新 | 67次组卷 | 39卷引用:河南省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宗法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2-12-27更新 | 53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相比,西周的治国理念特点是(     
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
2023-02-08更新 | 86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荆州市201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8 . 《左传》记载:“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周朝( )
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②以血缘宗族关系巩固统治
③实施分封制和宗法制④分封诸侯国以利于抵御外敌入侵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2022-11-19更新 | 647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查漏补缺专项练习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称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2-11-21更新 | 197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