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最能说明(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B.促进了史学研究理论和视角更新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D.有助于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2 . 1857年,加拿大立法机关制定法案规定:放弃本民族文化和身份的印第安人可以获取公民权。但此后的十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获得选举权。于是,更多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打压印第安人文化。这种现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比较普遍。这说明(     
A.文化趋同是公民权实现的前提B.工业革命逐步消解民族矛盾
C.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D.民族主义影响了法律的演化
2024-06-20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2)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分别列举材料一的“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2)从材料二的“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与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明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关于西方文明“接力”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024-06-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5 . 明堂是古代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东汉《白虎通义》记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唐代《通典》记载明堂是“明政教之堂也”。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昭示了王朝政权的正统性B.彰显了对百姓的教化
C.体现了天人合一治国理念D.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2024-05-3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保护(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2024-05-31更新 | 80次组卷 | 38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华人中餐经营者为了得到白人食客的认可,将中餐根据西方饮食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于是,中餐馆得到越来越多白人的光顾。后来白人还主动参与到中餐的改变和塑造中,“中餐在美国变得面目全非”。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最优试题)
A.文化碰撞呈现单向性的同化过程B.中餐馆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C.列强侵略加剧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华人的饮食文化逐渐西方化
8 . 如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关于丝绸之路,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交通中始终占统治地位
B.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主要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行西迁
C.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与东亚等地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D.南宋海上对外贸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024-05-1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康熙皇帝颁布了著名的“红票”,即写给教皇克莱蒙十一世的红色谕旨。其主要内容是向欧洲陈述一个事实:艾若瑟(注:意大利人,传教士)等人曾经奉旨去欧洲,沟通中国礼仪相关问题,虽有一些消息传回来,但一直未有正式文书寄回,所以不知道消息的真假。该谕旨以满文、汉文和拉丁文书写并刊刻,命广东官员发给欧洲来的商船,让他们带回欧洲。这最能说明(     )(最优试题)
A.清朝与罗马教廷有往来B.中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C.清政府主动与教会沟通D.康熙与传教士关系密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