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中夏禹时代提出了“政在养民”或“安民”的概念,春秋时代的管仲提出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都深刻体现了税收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其后的孔子主张 “薄赋敛”,墨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宋代王安石提出“聚财在人,理财在法,守法在史”, 涉及了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大多没有上升为理论概括,没有成为税收活动 的原则,因此只能称之为治税思想。

——摘编自赵书博《税收学》

材料二   查士丁尼一世即位时,纳税额度被官员们掺杂了极大的水分,包税人在各地 任意收缴捐税,大地主故意逃避国家税收,使帝国税制被严重破坏。查士丁尼一世在 《查士丁尼法典》中指出了税收问题的严峻,旋即取消了贵族地主享有的免税权,要求大地 主根据各自土地的多寡和劳动力的人数按时按量缴纳税收,并以大地主在税收问题上的违 法行为为借口,对最有势力的地主采取没收地产、强迫捐献和依法惩处的措施。查士丁尼 一世还通过立法废除了包税制,下令全国官史进行税收业务培训,核查各地税额并重新 登记。查士丁尼一世坚决清理包括高官显贵在内的全国税户,整顿全国税收机构,精简各 级官府。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材料三   1861 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后,国会通过法案开征所得税,并随着内战的延续 而提高税率。战后美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所得税被认为不再必要.遂按照当初订立的 时限自然停止。1894年,参议院通过法案,重浙开始征收膜邦所得税。但美国宪法中对 税收有专门的规定以限制政府征税的权力,在针对该税法的违宪诉讼中,主任法官肆无忌 惮地利用了法律能漏,使最高法院对征税判定违宪,阻止了国家征收。考虑到主任法官与 许多大公司存在利益关系,这一判决完全是为了维护有钱人的利益,这个判例等于送给 美国所有大公司、大企业一座金山。对美国人民来说只剩下一条路——改变宪法。1909年   宪法第16条修正案被通过,以此为宪法基础,1913年10月3日颁布美国所得税法,美国 第三次开征所得税,直到现在。

——整理自张巍《中国需要现代化的个人所得税——观英德美法个人所得税)

材料四 1994年我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 一次税制改革。实施了新的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政策,普遍 实行了与国际接轨的增值税制度: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对国营、集体、私营企业生产 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统一适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个人所得税,对本国公民和外国 公民统一适用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个体工商户所得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一个税目。

——摘编自吕守军,魏陆编《公共经济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治税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整顿税收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美国近代所得税立法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意义。
2024-05-11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世家地主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瓦解了,门阀地主取代了世家地主的地位。门阀地主有世袭的社会身份和经济上政治上的特权,这是跟世家地主相同的。门阀地主跟后者不同之处,首先是,他们有世代传袭的私有土地,而不是国家的封国、封邑。其次,他们掌握的劳动人手大量是荫附于他们的农民,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部曲,不向国家纳税服役,不是国家户籍上的民户。再次,他们的剥削所得,不是跟国税统一起来的地租,而是跟国税分离的地租。

材料二   这本来是在社会大变乱时候选用人才的一种方法,但很快就成为形成、巩固以至扩大门阀地主拥有特权的工具……。隋唐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跟门阀地主竞争的越来越多的人,因而门阀地主的社会地位逐渐受到削弱,但仍然占有很大势力。

材料三   寺院地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又一新兴的地主阶层。他们有宏大的寺院,有丰富的寺产,有人数众多的劳动人手。他们不纳税,不服役。寺院中的田地和资产,实际上是他们所私有。寺院中的劳动者,实际上是为他们劳动。他们各立门户,有师徒长期沿袭的财产和佛学传授系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据材料一归纳门阀地主与世家地主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维护门阀地主拥有特权的工具”是什么?概括隋唐时期为削弱门阀抬高新贵的选官措施及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寺院地主兴起对国家发展的消极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2023-11-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淞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十田九棉”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专业市镇”。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

——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材料二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赋税改革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商鞅于变法初期曾号令全国,“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民的家庭形态就由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室”,转变成了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个体小户,不仅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同时也使秦民的基本劳动单位很快实现了个体小农化。秦孝公十四年起又增设“口赋”,分“算赋”(成人税)和“口钱”(儿童税)两种,在秦国开始加征人头税。商鞅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于是在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

——摘编自《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具体举措。

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三:“两税法”树立了中国税制演进之路上的新的里程碑。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仅征税广度得到扩宽,且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也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税收对象上“两税法”确立的“资产为宗”的计税原则,以后各代基本没有改变,整个趋势是财产税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头税的比重越来越小……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2023-12-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秋季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主题内容
A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B.BC.CD.D
2023-12-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警税、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

——摘编自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手实亦称“首实”、“手实状”、“手状”,是中国古代编户呈报户口资产的文书,政府编造户籍的根据),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初年的税制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租庸调制,由于土地兼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外出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系。同一时期,依田产面积、贫富等级征收的地税和户税日渐重要,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它们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与租、调相当。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此后,杨炎建议唐德宗改行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取消各种杂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新法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唐德宗还是下诏正式推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八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五 实行一条鞭法后,国家增派的差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摊丁入地的性质。它不只减少了税目,简化了赋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赋役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反映了两个过渡,一是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一是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一条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摘编自江耀琴《中国古代史》

材料六 “摊丁入亩”制度的主导思想是废除原先单独征收的丁银,将丁银融入田赋征税。即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将税收负担和纳税能力结合起来,田多者多税,田少者少税,无田者无税。制度实施后,无地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可以离开原籍自谋生路,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贩卖。此外,“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堵住了部分地主官绅转嫁丁银的漏洞,强化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效果,也大大促进了人口增长。

——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

主题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七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此外海关还承担了大量由条约赋予、列强强加、清政府委办或关乎总税务司利益的职务。至于总税务司以海关的名义举办的洋务活动和外交活动更不胜枚举,海关几成“业余外交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风雨兼程三千年——中国海关发展史》

材料八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约,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用于1929年12月通过《海关进口税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其税率从7.5%到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订货物分为12类,最高税率提升到50%;1933年5月,再把最高税率提升到80%,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向来占进口商品第一位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进口税率后,进口量锐减;印花布在1929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90%。1933年12月17日,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并同财政部、实业部一同设立倾销货物审查委员会,调查涉嫌倾销的外国商品,规定对倾销最严重者,如布匹、煤、水泥等,实施反倾销税。

——摘编自宗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材料九 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着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材料十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个人扣除标准为800元每月,主要针对外籍个人征税。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198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全面税制改革,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2011年修正,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每月,对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费用扣除标准也相应提高,但提高了高收入人群的税率标准。2018年8月31日,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次修正,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收,方式上从按个人征收改为按家庭征收,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周晓君《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赋税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政府实施租庸调制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5)根据材料四,概括唐宋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条鞭法。
(7)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8)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政府海关管理的特点。
(9)根据材料八,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的关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0)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11)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12)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     井田制   郡县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郑国渠

C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编户制度     租调制       两税法

D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       科举制
A.AB.BC.CD.D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和财政危机,以及赋役制度败坏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明中期各地官员对赋税改革先后作了多次的尝试,如“征一法”“鼠尾法”“纲银法”“一串铃法”“提编法”“十段锦法”等等,其改革趋势多为删繁就简,而正是这些改革的归纳和总结。

——黄天华主编的《中国税收制度史》

材料二 户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繁杂的功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很强的政治和社会控制功能。户籍制度作为国家控制乡里和人民的有效手段,成为国家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体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户籍制度在政府财政上具有经济剥削的功能,即首要目的是赋役征发。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户籍制度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赋税徭役征发的功能,古代户籍制度还有基层社区管理功能。乡里组织负责户籍编制和征发赋税徭役的具体工作,国家以全部的编户齐民作为编组对象,通过乡里组织来控制基层社区和实现对人民的控制,保证国家政令在基层社会的贯彻执行,进行道德教化等。

——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1)写出材料一中划线部分填入的赋税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户籍制度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的户籍制度。
2021-12-3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致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
2021-10-07更新 | 259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臣僚说:比年以来,江浙之间差役为民害。不顾有田者其说,有二保伍之法。盖仿成周比间族党之遗意,不过便之讥查烟火盗贼,以保守乡井,而已法弊滋久。既使之督税赋矣,又使之承受文判;既使之治道路矣,又使之供雇船脚;既使之饰传舍矣,又使之应办食用。役使即同于走卒,费耗又竭其家赀。民不堪命.而官吏晏然为之,此为一害也。一都之内,膏腴沃壤半属权势。近年虽有限田之文,县道安得而侵之。中下之产役次频,并且如甲有物力一千贯,乙有物力七百贯,则甲替而差乙。无可选者,又于得替人轮差。每遇轮差,公行贿路,奸吏肆巧旋为升降,万一获免,已被重困。此为害二也。下户畏避,多致流徙

——摘编自汤文博《宋代农村经济的赋役博弈问题——以江南东路为例》

材料二   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康熙曾在广东试行过,但是推行起来并不是非常顺利,雍正登基之后,将摊丁入亩正式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变革措施。但是,这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开始也是遭到了当时多富户豪绅的强烈反对。浙江巡抚李卫精明能干,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他深知摊丁入亩对于最为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是相当具有益处的。

在李卫采取的严厉措施下,由富户豪绅群起闹事的风浪迅速得到了有效平息。制度因而在浙江全省得到了顺利的推行和实施。继浙江之后,在雍正年间,其他如福建、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均陆续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度。

——摘编自于青《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考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当时“差役为民害”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在浙江能够实施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