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破格提拔人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采取的一项主要措施,这一选拔过程奠定了几个重要的制度:官员任免制度、俸禄制、地方郡县制。这些变法措施的实施(     
A.表明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B.实现了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C.提高了庶族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D.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2024-01-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如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     
人物言论
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
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2023-11-18更新 | 116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晋国赵氏对亩制进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取代了周代的百步为亩。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采用的就是这种新亩制,并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 百亩给一夫”。由此可知(     
A.当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B.采用大亩制适应时代变革
C.商鞅侧重培养地主阶层D.秦国农业生产力高于别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
2022-12-08更新 | 43次组卷 | 77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国家(改革者)部分内容
魏国(李悝)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
楚国(吴起)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
韩国(申不害)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
秦国(商鞅)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
A.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B.专制集权制度正式建立
C.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D.宗法分封制度彻底解体
7 . 商鞅变法在政治领域有两个维度,一是要以王权为核心,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二是要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可见,商鞅变法(     
A.缓解了阶级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冲击B.以稳定社会秩序为根本出发点
C.利于上层意志与中下层利益的结合D.促使官僚体系得到进--步完善
8 .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求变”“求新”,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成,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

一一据《魏书》等

材料三     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恶其专恣。

一一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商君治秦”在经济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概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人对张居正“誉者多许其干略”的原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有哪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10 . 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