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秦孝公为了变法,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体现秦国变法更加注重(     
A.宾客B.军功C.群臣D.人才
2024-01-2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商鞅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把家庭单位强令最细小程度,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分异令”意在(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B.剥夺贵族世袭特权
C.加重百姓的赋役负担D.疏远亲情血缘关系
2024-01-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三家的游学区域都在扩大,从游学的核心区域来看,儒墨两家从集中走向分散,而法家却由分散逐渐集中到楚地、秦和三晋地区,且在地理位置上是接壤的。这体现了该时期(       
A.社会变革导致分裂动荡B.士人群体的崛起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统一趋势的加强
2024-01-02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商鞅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但最后惨遭车裂而死。王安石实行变法制置三司条例司,使原来的行政机构更加庞大,同时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神宗便屡屡动摇,致使王安石处境艰难,最终在新法逐一被罢除中忧郁死去。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是(       
A.策略是决定影响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B.改革是否顺应民心和适应时代潮流
C.改革者与顽固力量对比D.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改革的出发点
2023-11-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鞅变法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农战政策,如发展农业的《垦令》和《分户令》,以及按军功授爵的《军爵律》。这些举措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B.废除贵族特权
C.发展农业生产D.实现富国强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世纪中期,商鞅在变法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思想体现了改革家的责任和担当,深刻影响了中国士大夫阶层。

行走的中国士大夫

人物简介
刘晏
716780
曾任吏部尚书,铸钱、盐铁等使。刘晏奉命接办漕运,组织人力逐段疏浚河道,打造多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雇募船工运粮,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他还改革食盐专卖制度,统一征收盐税,平抑盐价,精简盐吏;还设常平仓,控制粮价,以免谷贱伤农,使百姓受益、国家获利。
王安石
10211086
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推改革。当苏东坡因“乌台诗案”面临生命威胁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自己多年的政敌。
张居正
15251582
嘉靖年间进士,万历时任内阁首辅。他力推改革,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治为之肃然。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10-2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上》


这段材料包括三句话,分别说明哪三层意思?
2023-10-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摘编自张美生、陈佰江《西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 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
2022-12-08更新 | 43次组卷 | 77卷引用:2011—2012学年贵州省瓮安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