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0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0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A.北魏孝文帝B.苻坚C.松赞干布D.耶律阿保机
2022-03-0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2022-03-05更新 | 699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名校2022届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
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B.协同儒佛以重塑文化正统
C.奉佛成风以致于滥用民力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拓跋鲜卑在正式建立国家之前,存在部落的管理和决策层,“掌事立司,各有号秩”。但这些官员基本上只有治民之事,无守土之责。在建都平城的北魏前期,由于其是半游牧半农耕性质的国家,民众的社会组合分成两种类型,官吏也随之分为“内行与外朝”,显得混杂多变。491年十月,孝文帝“大定官品”,493年与499年,孝文帝又两次颁布《职员令》。这两个《职员令》之发布,对北魏行政制度的变更无疑有着划时代的性质。因为基本上“以统一的标准仿南朝的官制,去掉胡人部落的习惯”,也使南北两边的政权在体制上相差无几,很有利于之后的统一。

——据严耀中《关于孝文帝行政改革的一些新诠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6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馐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甲午战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又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材料四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取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举措。并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谈谈你对改革开放地位的认识。
2022-02-22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7 .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这一措施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民族交融
C.导致鲜卑族消亡D.有利于北民南迁
2022-02-22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商鞅变法与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有许多次,变法所处时代不同,其历史意义也不尽相同。


(1)请将下列左侧不同时期的改革与右侧的时代要求相对应(填写数字)
改革时代要求
A.商鞅变法1.为巩固统治,进一步适应民族交往交融发展
B.北魏孝文帝改革2.以变法实现富国强兵,适应社会大变动趋势
C.王安石变法3.缓解因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
D.张居正改革4.国家刚经历剧烈的震荡和外敌打击,亟需自我拯救
E.戊戌变法5.为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并适应商品经济新发展的要求
F.清末“新政”6.为应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一:令送粮无取僦(租赁),无得反庸(通“佣”),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 来疾,则业不败农。

——《商君书》(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附译文:命令运送粮食的人不能花钱雇别人的车,更不准运粮车辆在返回时揽载私人 货物。车、拉车的牛、车在运粮时的载重量服役时一定要同注册登记时一致。如果这样的话, 那么运粮车就会去得迅速回来的也快,运粮的事就不会危害农业生产。)


(2)材料一体现的商鞅变法内容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材料二:2002 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 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材料三:缪力本业,耕织致票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3)材料二、三能否对材料一进行佐证,说明理由?
2022-02-15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等级考)历史试题
10 .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说明了北魏政权正统性
C.促进了民族交融D.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势力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