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指出,1955年要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 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印行,各地的群众讨论陆续展开,并对草案高度拥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繁体字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是严重的妨碍。方案强调国家对汉字简化的支持态度。改革文字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21世纪初的国家调查数据显示,89.58%的人选择阅读相同内容的简体字印刷品,95.25%的人 平时主要写简体字。下表内容为近现代以来新词汇事例。


——摘编自陈先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体现的人民立场》等

材料二   英国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摘编自《英国近近现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在不同时期重视语言文字的原因和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文字变革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刘晏是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曾任宰相,长期负责财政工作。他曾对漕运大米进行改革:将全程运输改为分段运输,将散装米改为袋装;开设10个船厂,建造2000艘大船;废除无偿劳役,改为工资雇佣制。运米的费用来自盐税改革,即将官产、官运、官销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和商销,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此外,他还在各地设立巡院,作为经济信息基地,并以高报酬招募大批善于奔走的信息员(“疾足”或“驶足”)传递经济信息,在巡院和京师之间设立驿站,负责接应信息。各地确定收粮数据,丰年收贮粮食,灾年贱价在灾区出售;同时还免除一些赋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漕运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漕运改革的意义。
2019-07-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朝的户籍制度在沿袭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萧何编制的《九章律》中有一章为《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户律》还规定,所有人都必须登记入籍,隐瞒不登记者当论罪处罚;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出游之人必须持“符”,符上记载本人姓名、职务、籍贯以及身高、肤色等特征,以备查验。由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上多设三老、县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每年的八月作为全国普遍实行人口调查的月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增减,以保证国家对户口情况的最新掌握。

——据《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2021-05-20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昌吉州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中央设治粟内史,“掌财货”,汉代因之,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一切财政税收事项,包括田租、口赋之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拨,国家的支出,都由大司农汇总,年终造册报皇帝。在中央,大司农之下又分设若干职事官,分管收入、储存、调度等工作。《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即大司农在六十五个郡国设有仓长、农监、都水、均输官、盐官、铁官、农都尉及丞等。丞相是西汉财政方面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权考核中央各官署的用度,决定预算,并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丞相通过统计对地方进行财税监督,并把财政上的成绩作为决定官吏升迁的主要条件之一。

——摘编自乔玲《西汉赋税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脏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若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

——《人民文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部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区分了人籍和户籍;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

晚清政府户籍制度实际上仍沿袭了清中、后期的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将人户“编牌入甲”。不过,与保甲制度不同的是,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作为全国警察管理机构,其职能之一便是“掌审稽查户口章程,管理各省地方户籍,报户口统计,凡各省寺院僧道人数、教民人数,外国人入籍皆隶之。”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2019-07-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1985年公安部规定;公民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1996年7月1日,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截至2001年底,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摘编自马桂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户籍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旧的高等教育体系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教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公立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理布局不合理,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内地较少。在学校类型上,一些专业设置重复多,但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工程、师范、医药、农林等系科短缺;在系科设置上,偏重文法而轻理工。而私立高校则规模偏小,文法、商科所占比重大,理工科偏少。1952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市级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高要求。新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要求引进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俄为师”,从而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据1956年统计,综合性大学由解放前的55所减为15所,单科性院校占高校总数的92%,其中工科院校由解放前的18所增至48所。高校设置的专业达313个,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了近1/3,内地高校由1951年的87所增至115所,且所有高校全为公办。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批高等院校及其系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合并,兴起了全国性的新一轮院系调整热潮。这一次调整主要是以欧美综合性大学为参照的联合办学,对一些院系专业进行调整与合并,带有综合化趋势。

——摘编自陈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其哲学分析》


(1)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〇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