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急剧变化,间接税地位的提高势在必行,榷盐制的实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五琦于乾元元年(758年)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榷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设立盐籍,建立特许生产制度,规定“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亭户所煮之盐要悉数交付监、院,再由官吏加价出粜,“斗加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设立盐禁制度,规定“盗煮、私市者论以法”。后世史家认为该盐法“夺灶户之利而官自煮之……夺商贩之利而官自卖之”。“州县人吏,坐铺自粜,利不关己,罪则加身”。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统治转危为安。在新的形势下,类似全面禁榷这种“战时经济政策”,就不能不加以调整了。“善知取予”的理财家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五琦榷盐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第五琦榷盐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六科设掌印长官“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若干(从七品),是六部独立监察机构,不隶属其他部门。凡六部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明朝出现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的科道并立现象,同时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明朝对科道官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监察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鉴察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的时罚制度基本上承教了秦 朝的刑罚体制。而秦朝的刑罚制度,不仅方法残酷,体系也比较混乱,肉刑、徒刑常结合使用、刑种之间的轻重等差异不是很严格、固定。经过西汉初期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政治经济在文景之际得到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提高。汉文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以“仁政"精神为指导,总结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对刑罚进行改革,废除了肉刑,主要是用徒、智、死三刑取代观、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确止了恤刑原则,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还确定了刑事责任的承担标准,以年龄作为确定刑事责任的标准取代秦朝以身高担责的标准。使沿表了两千多年的肉刑退步成废,刑罚进入了相对文明阶段。

——摘自杨东江《论汉初的刑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文帝改革刑罚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文帝对刑罚制度的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阀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艰难前行。为寻找拯救中国教育的金匣良方,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深深被欧洲先进教育理念折服。他认为,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现状的一剂良方。1927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一所,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制把教育行政权力全部揽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这些改革,虽然加速中国教育向现代转型,但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

                                   一一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失败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析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宣德年间,吏部奏请原先设有巡抚侍郎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浙江、江西各府州县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勘实户口,登记钱粮。正统年间边患日益加深,流民迭起,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流民浪潮暂时平息后,朝廷下诏称“抚民官于民无益有损”“悉令回还吏部”。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明廷重兵平定后认为“虏寇不过边境之患。流民则为心腹之疾”,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万历后期至明亡之前,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

——摘编自朱绍祖《明代抚民官的设置及其兴废原因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流民问题的成因及抚民官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2020-04-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考前演练(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安史之乱后,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唐顺宗于永贞元年正月即位后,他重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当时,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常以值百钱之物强取数千钱之货,甚至有以驴负柴的农民,驴和柴全被掠去而未得一文钱,这大大影响了市场的繁荣。顺宗遂罢宫市。此外,官营五坊的服役者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诈人民的财物。他们以种种手段迫使人们出钱物求谢才罢。顺宗时,则将其全部罢免。其次,顺宗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但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806年的正月,唐顺宗去世,“永贞革新”也随之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顺宗推行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顺宗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宝箴1895年至1898年担任湖南巡抚期间,经由其子陈三立之襄助,所推动之湘省改革功勋最著。晚清改革派人士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熊希龄、江标、徐仁铸、皮锡瑞、唐才常等,因义宁父子之大义感召,一时间齐集湖南。董吏治,辟利源,变士习,创办《湘学报》和《湘报》,开办时务学堂,成立南学会,设立保卫局和课吏馆,又拟选派一批留学生赴日,“其士绅负才有志意者,复慷慨奋发,迭起相应和,风气几大变”。但湖南既是改革势力最能发挥的地方,亦是保守势力抵制最顽强的地方。王先谦、叶德辉为代表之反对变革前行之势力,同样极波澜壮阔之盛。故1898年之戊戌变法以湖南为先行典范,同年八月慈禧政变也以湖南所受打击最为沉重。

——摘编自刘梦溪《陈宝箴和湖南新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湖南新政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湖南新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承穆宗暴政之后,统治集团人心不稳,宋朝威胁南部边防。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多次更定法令,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材料   在保留足够数量人口方面,耶律楚材主要改变蒙古军队对反抗者进行屠城的老习俗。在速不台即将攻下汴梁时,向窝阔台报告准备屠城。耶律楚材上奏说:“得地无民,将焉用之?”于是窝阔台下令免屠,保住了147万人的性命。汴梁的例子一开,此后许多抗击的城市都免于一屠。人口的保存使得中原没有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惨境,中原经济发展的潜能得以保留。耶律楚材其间又不得不采取措施编收流民,就地安置或遣送原籍;重整赋税征收制度,加强对地方征收赋税官员及各位王公大臣在投下征役的监督。

——摘编自陈曦《成吉思汗都为之钦佩的一代英才:耶律楚材》


(1)根据材料,概述耶律楚材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耶律楚材上述措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