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2-02-28更新 | 1816次组卷 | 9卷引用:二轮拔高卷1-【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武帝时,政法苛严,酷吏辈出,连朝廷大臣也“安危不可知”;其统治后期,更是贿赂公行,冤欲遍地。汉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曾颂布特教令,把汉武帝时遣留的积案一次清理,全部免予究治。汉宣帝(前74年一前48年在位)继位后,亲自审理案件,宣布“子首匿(隐藏罪行)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祖)父母”都不再连坐,下令凡触犯他名讳的人免于利事追究,并恢复文景时期平(公平)获缓(和缓)删的传统政策。汉宣帝设置“廷尉平”宫职四人,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欲的好坏作为考核官变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政策调整,使宣帝时“政教明,法令行”,西汉王朝得以继续维持兴盛。

——据顾奎相、陈流《中国古代改革史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刑狱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刑狱改革的影响。
2021-12-28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4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在变法时,曾批判了当时对奴婢的不合理处理,拟用朝廷命令的办法,取消“奴婢”之名,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下诏令:“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栏),制于民臣……逆天心,悖人伦,谬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解放奴婢。从建武二年(26年)至十四年(38年),共下令六道。解放奴婢的范围,包括因贫穷而被“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者,被略者等。有违抗命令而不解放奴婢者,以“略人法从事”。刘秀还在建武十一年(35年),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光武帝刘秀奴婢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代的奴婢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年,万里担任安徽省第一书记,指出农业生产当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是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人的积极性,一切无从谈起”,并亲赴小岗村调研指导工作。1978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万里公开提出对“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万里调任中央担任副总理并分管农村工作,在1982年的农业书记会议上讲道:“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万里的推动下,1984年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1988年万里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万里的提议下,1992年全国人大修改了1982年宪法,将家庭联产永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写入了宪法当中。

——摘编自李云鹏《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的影响。
2022-04-19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考前保温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武宗(1307年—1311年在位)继位时,元帝国貌似强大安定、实则弊端丛生。朝廷中枢用人,差不多都是在西北从征的蒙古、色目将领,国家税赋“所入曾不及半,而去岁所支,钞至千万锭,粮三百万石”。对此,武宗实行薄从宽大”的方针,大范围地封官进爵、增加赏赐,同时推行考课,筹备郊祀;颁行“至大银钞”、“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并许与历代纸钞铜钱混合使用,解决钱荒的同时平抑物价的过分波动。但新钞的发行冲击旧钞,出现物价飞涨。此外还扩大海运粮数量,提高盐引价格,增加赋税等。面对武宗的改革举措,监察御史张养浩在至大三年曾上《时政书》列举多项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台纲太弱、四曰土木太盛、五曰号令太浮、六曰风俗太靡、七曰异端太横等。至大四年,武宗病逝,继位的仁宗全盘推翻了他的改革措施。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武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武宗改革被废止的原因。
2021-12-08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部分官员、士绅鉴于国内度量衡杂乱无章的局面,呼吁政府进行改制。在“恪遵祖制,兼采西法”理念指导下,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划一度量权衡制度图说总表》和《推行划一度量衡制度暂行章程》,各地度量衡划一工作渐次开展。为推行新制,清政府设立度量权衡局。然而,各地仍习惯于既有行政运行方式,新制的推行多由地方传统部门及官员承担,度量权衡局无法发挥作用。度量衡划一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交易中业已形成的“习惯”,触及不同地域、行业商人利益,新制推行并不如预期顺利。加之中央权力式微,清政府难以掌控各省推行步调,诸多政策和措施被地方搁置拖延。随着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相继爆发,清政府忙于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已无暇顾及度量衡的改制。

——摘编自郑成林《清季划一度量衡的酝酿与尝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度量衡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度量衡改制失败的原因。
2022-01-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绝大多数书院仍然教习八股文。甲午战争前,郑观应等提出了“仿照泰西程式”改革书院的主张。甲午战后,梁启超等大声疾呼“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发布上谕将全国各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小学堂。全国各省书院改为学堂者约二十余所。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提出“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清政府再度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书院改学堂的热潮。至清朝覆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600余所书院改为各级各类学堂。

——摘编自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等


(1)概括晚清书院改革的特点。
(2)简析晚清书院改革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中前期,外国银元在东南沿海一带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五口通商以后,外国银元流通的范围逐渐向北扩展至长江流域及内陆地区。晚清时期,张之洞率先在广东自铸银元以取代洋银,其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清政府认识到铸造银元、铜元具有可观利润,且各省铸币不利于币制统一,因此希望收归铸币权,加之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于是酝酿币制改革。然而,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以及清廷内部的分化,造成清政府统一铸币和币制改革举步维艰。而由于铸币所带来的财政独立,使得地方屡屡违抗中央不得私自铸币的命令,从而扩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影响了晚清政局的走向。

——摘编自熊昌锟《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晚清币制改革予以评价。
2022-02-04更新 | 286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名校练习卷(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98410月以后,党和国家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中,继续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重点。在劳动制度改革方面,针对以“固定工”制度为特征的“铁饭碗”现象,开始进行根本性的内容是:国营企业凡新招职工必须在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取消“子女顶替”和从内部招收职工子女的做法;新招职工与企业按照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对于违纪职工,经教育和行政处分无效后,企业可按有关规定辞退。同时实行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

——摘编自杨忠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劳动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析20世纪80年代劳动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2-01-2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计划经济下并无“市场主体退出”的需要,因此我国长期缺乏统一的破产立法。1985年,国务院在沈阳等地开始破产制度的试点工作。次年,长期经营不善、连续亏损的沈阳防爆器材厂成为全国首家正式破产的国有企业。同年年底,《企业破产法(试行)》颁布,但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难以全面回应实践需求。200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从立法体例、结构到内容都充分反映世界破产法最新理念的、为市场经济量身定做的《企业破产法》得以通过。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对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进行了系统全面规定,并开通“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综合平台”。

——摘编自张玉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破产制度建立健全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破产制度建立健全的意义。
2022-01-10更新 | 159次组卷 | 5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7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