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军队)平居无事时,集中进行训练、校阅,一旦有事,则开拔出战。从军当兵,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职业。皇帝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拥有调兵遣将的指挥权和招募、训练、管理的最高权力。

宋真宗时,马知节说当今兵柄尽出陛下掌握,至于一命之士,皆由旨授。宋初,由于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与都虞侯均不再除授,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逊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但是三衙只管训练,而不及其他。宋初,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最强,驻扎各地的主要是侍卫马军或侍卫步军,两军的精锐不及殿前军。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诛杀了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冢宰(官名,总领百官)宇文护,将北周的实权牢牢拉制在自己的手里。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取消了府兵兵源的民族限制,规定境内凡男性悉可为兵,改诸军军士为待官。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和尚)道士还俗为民。”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下诏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为编户百姓。北周灭北齐后,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此外,针对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的情况、北周武帝规定: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

2018-09-25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初政治制度承袭元制。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左、右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胡惟庸任丞相后擅权挠政,促使朱元璋决心削夺中书大臣的权力。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书省,废除丞相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元璋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潮。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建设。这与当时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形势复杂,急需通过民族工作来推动全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关。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当时贯彻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疏通民族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把少数民族卫生事业列入国家大事予以商议和规划。到1952年底,即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起县级卫生基层组织。中央政府先后派出4个卫生工作队和8个防疫大队与医疗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消灭严重危害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同时设立传染病防治站,大力开展防治工作。这有效地遏制了各种疾病的流行,使得当地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白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018-06-09更新 | 4884次组卷 | 36卷引用:史料史实史观史论对点精练-第五单元三维解析非选择题第五节影响意义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金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宗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按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于汉人州县之间。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规定不耕种者杖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8 . 材料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即命高颞、郑译、杨素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开皇三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的原因,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主旨在于“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日绞、日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后来中国所有的朝代都继承了它的原则。

——摘编自吴楠《论<开皇律>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法律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法律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差官录问制度是指审理结案之后,议刑之前,对重案再次差派官员提案最问案犯的程序。宋代继承前制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规则求录问过程皆审查案状、读示结款、核实供词,“令实则书实,虚则陈冤”。如果犯人承认所供属实,无有异同,再进行议刑程序;如果犯人在录问中称冤,则另差官别勘。对县级重案的录问一般由县令、佐集体进行。对州级重案的录问,规定由“邻州选官”录问。对命官刑案的录问,皆由上级审判机构差官进行。京师刑案则一般选御史官担任录问官。御史台狱案差派其他部门的官员进行录问。《庆元条法事类》还规定:录问官如能驳正死罪一人,命官减磨勘二年,吏人转一资;二人者,命官转一官,吏人转二资。案有当驳之情,而录问官司不能驳正,致罪有出入者,减推司罪一等。这对于减少刑狱冤滥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完善差官录问制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差官录问制度作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北宋汴京与各州县政府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宋真宗年,汴京左右厢店宅务共有公租房23300间。汴京店宅务的公屋,每间月租金约400~500文钱。当时汴京一名中下层市民日均收入约200文钱。汴京左右厢店宅务各设“勾当店宅务”一名(负责人)“勾押官”各三四名(副手)“掠房钱亲事官”(业务人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28种,包括旧管入库簿、月纳簿、退赁簿、赁簿、欠钱簿、纳钱历、减价簿、出入物料簿、欠官物簿等。官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规定店宅务的管理者、工作人员、在汴京拥有房产的市民均不得租赁;同时禁止租赁者转租房屋。对租户自行改建房屋、添修部分建筑物产权归宿,官府亦立法加以规范。规定:“赁官屋者如自备添修,店宅务无得旋添漱钱,如徙居者并听拆随”。

——摘编自吴钧《宋朝的廉租房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廉租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宋实施廉租房制度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