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的概念是19世纪末随着“兴民权”口号的提出而在中国出现的。189C华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指出:“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挥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卖国衣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他进而还说:“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兰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题、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这就给“国民”这一概念赋予了鲜明的近代意识。

——摘编自沙磊《论梁启超的“国民死”》

材料二   毛泽东“人民”概念不同时期的内涵

时间著作内涵
1926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切坚持抗战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的范围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除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摘编自史坤坤《毛泽东“人民”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国民观”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梁启超的“国民观”相比,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疫病流行,吴有性、张介宾、李时珍等对疫病进行深入探究,建立了系统的中医疫病诊疗体系。他们指出,患疫之人多内伤不足……需注意养生防疫,调摄饮食。明代医家认为可通过消杀虫害,清洁水源,熏蒸衣物等方式,改善卫生条件以防疫。他们指出,疫病邪气多从口鼻而入,使用多种预防疫病的方药,擅用芳香类药物,包括雄黄、降香、香油、宣圣辟瘟丹、福建香茶饼等防疫复方,采用口服、塞鼻、洗浴、熏烧、喷洒等法治疗。

——摘编自李董男《明代医家扶正驱邪防疫方法探析》

材料二   1939年以后,日军在共产党根据地散播细菌,制造疫情。1940年,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专门卫生防疫领导机构,当年5月,陕甘宁边区成立延安防疫委员会,边区各区县建立卫生防疫委员会。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创办一批中西医合作的新式医疗机构。陕甘宁边区组织卫生知识宣传队、举办卫生知识展览会等。此外,在各根据地卫生防疫网络和专业药厂支持下,根据地开始普及全民预防接种,1941-1944年,仅陕甘宁边区群众防疫接种人数就达11万人,预防注射人数达7723人。

——摘编自白孟宸《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卫生防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医家在防疫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敌后根据地在防疫方面的成功经验。
2023-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20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编制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大中城市构成经济活动的重心。

——赵玉红、陈玉梅《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

材料三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选取图表中A—B、B—C、D—E中任意一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镇)化的发展方向和“科学发展”的策略。
2023-03-0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渡过了八次大汛,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伴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长。黄河治理围绕除害兴利,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速。以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不断推进黄河治理的科学化及制度化。1989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世纪80年代,黄河大堤得到重新修缮。从1978年开始,国家陆续开始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设立水质监测站、加快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立法保护等工作。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黄河流域的治理“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此后,通过调水调沙、生态补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缓解,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与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不同点及背景。
2022-09-04更新 | 122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职业教育,统治者集中国家力量,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发明创造和职业教育经验。如汉武帝为了推行代田法,命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民到京师培训,学成结业后负责教民。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几乎涉及国计民生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器、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教材也相对完备,如历代的天文志、《算经十书》、著名的农书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经药典,都由朝廷组织人力编订校刊,诏令颁行,代代承传。从“六艺”之教为发端的官学教育到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从畴人之学到宦学,从劝课农桑的社会教化到官府作坊艺徒制的建立,从民间的世袭相传到师徒相传,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非其他国家能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如在医学教育中,自秦汉到宋元一直使用的极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比西方早近两千年。

——摘编自徐东、张继华、郭道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12世纪,英国的行会组织开始组织和监督行会内部徒工的职业训练,即学徒制职业教育制度的起源。中世纪行会的劳工组织通常由徒弟、工匠和师傅组成。一个师傅一般只能带一个徒弟,徒弟既是学习者,又是师傅的雇工。15世纪中叶起,行会逐渐崩溃,学徒制也随之进入无序状态。1567年英国采取国家监督学徒制的政策,颁布《工匠徒弟法》,对学徒的年限、资格、数量以及师傅资格等作了统一规定。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促进了济贫性质职业教育的兴起,一种专门为贫苦儿童实施的、带有济贫性质的职业教育,即“产业学校”和“劳作学校”在英国诞生。产业学校是为了减轻济贫区的负担而建立的一种贫苦儿童教育机构,主要开设纺织、裁缝等手工课程;劳作学校是一种慈善教育机构,只招收享受济贫救济父母的314岁儿童,主要开设纺织、编织以及毛织品制作等课程。这种学校一般附设于羊毛工厂,成为工厂的一种劳动部门,儿童则成了工厂的重要劳力。

——摘编自谢勇旗《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职业教育的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2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98日,日本首相吉田茂在旧金山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签订《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安全保障条约》,简称《日美安保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1)“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空、海军之权利”;

(2)驻日美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可用于镇压“在日本引起的大规模暴动和骚乱”;

(3)未经美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和陆海空驻防、演习、过境的权利给予第三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安保体制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战后美日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美国力图“使日本在今后对付可能在远东地区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方面,充分起到强有力的、稳定的防波堤的作用”,进一步从政策上将日本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轨道,美国的对日政策也由控制变为扶植。日本统治集团认为条约“最好地保障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摘编自陈新光《美日安保条约重新定义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美安保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美安保条约》的影响。
2022-05-2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文明的诞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帝国式论点”及其指导下的征服和主宰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西方国家在环境污染发生初期,采取过一些限制性措施,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但是未能阻止环境污染蔓延的势头。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时,西方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净化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此外,西方政府颁布和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以加强法治。但这类被人们归结为“尾部治理”的措施,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不甚显著。在学者们和广大公众的强烈要求下,在各国舆论的压力下,1972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工作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开展了对生态建设的奋力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实施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机构先后建立并不断发展。19979月,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1世纪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向全世界发出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庄严承诺。2018416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机构改革和职责整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划分,从监管者的角度,将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城乡与区域、地表与空气污染治理统筹规划。

——摘编自陆波方世南《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国家环境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环境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05-06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冲繁疲难”制度,“地当孔道曰冲,政务纷纭曰繁,赋多逋欠曰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曰难”,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与这套政区分等制度相匹配,清朝另有一套最要、要、中、简缺等四缺分的选官任官制度,并将四等第与四缺分相联系,最终在乾隆年间形成了“冲繁疲难”四字与“最要、要、中、简缺”四缺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兼四字者为最要缺、兼三字者为要缺、兼两字者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其中最要缺和要缺由督抚来题调,往往又合称“繁缺”,而中缺、简缺则由吏部铨选,往往又合称“简缺”。

——摘编自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等


(1)根据材料,指出由秦至清地方政区分等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冲繁疲难”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理学大规模南传,理学家们藉助于民间书院以展开学术活动。在他们积极倡导下,民间书院的规模和数量得到极大发展,江西、湖南、浙江、附件诸省创建的书院数目亦为全国之最。许多书院的主教者既要求士子们重品德修养,又不排斥科举。明初统治者在教育方面,重视发展官学而禁抑书院。这样,明初百年间书院归于沉寂。明中叶以后书院渐渐兴起并达到极盛。书院教学除继续使用“五经”外、尤重《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四书”,其地位往往高出“五经”,成为更为重要的教材,并期许读书人从中“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明人伦”修养心性。程朱学派在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影响广泛久远。

——朱汉民《宋明理学和古代书院》

材料二   新的大学和学院在英国19世纪20、30年代开始出现。1826年创立的伦敦大学,以理学系和工学系取代传统大学中的神学系。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相继成立了四所著名的女子学院一女王学院、贝德福得学院、北伦敦学院和彻腾翰学院。19世纪后期,在德国近代大学影响下,英国传统大学也开始从事物理学、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新兴城市学院或大学虽然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但他们可以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8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技术教育法》,规定地方当局有权征收技术教育税,用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同年,英国政府首次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直接财政拨,鼓励两所大学进行教育和科研。到1900年时,英国大学生人数约为2万人,高等教育开始从少数“精英”范围的宗教界、政府部门和古典学术领线护展到了科技界和工商业部门。

——摘编自张瑾《试析英国19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明朝书院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相对于宋明书院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1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总统威尔逊立即宣布和德国断交,4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并开始全面实施其海洋战略:一是建立战时体制,迅速扩充海军力量;二是确保后方海域,稳定美国在太平洋的海洋战略态势;三是建立大西洋护航体系,保证美国远征欧陆;四是联合英法,重点打击德国。战争一开始美国就掌握科技的制高点,组建了一支拥有高科技的海军力量。参战后美国海军活动范围涵盖了从加勒比海到地中海,再到北冰洋的广大浩瀚海域,在希腊科孚岛、俄国摩尔曼斯克港、法国比斯开港湾、英吉利海峡、北海及美洲海域的诸多港口都建立了美国的海军基地。战争一结束,美国海军部长便宣布:美国海洋战略家们所期待的两洋舰队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摘编自胡德坤等《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一浅析一战时期的美国海洋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时期美国海洋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时期海洋战略成功实施对美国的意义。
2021-06-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