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徽考古成就(部分)表

考古发现

所属时期

概况

含山凌家滩遗址

新石器时期

这是巢湖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区有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神庙或宫殿);墓葬区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雕琢精湛,独树一帜

铜陵铜矿遗址

商周时期

此铜矿采用山上采矿,山下冶炼的格局。采矿井多有木架支护,有竖井、斜井等,出现冶炼氧化铜矿、硫化铜矿技术。此遗址的发现,与金文中有关周王朝征伐淮夷并“掠金”等记载相吻合

阜阳汝阴侯夫妇墓地

两汉时期

该墓出土竹简9000多片,内容涉及十几种先秦古籍,比较珍贵。所出漆木器中的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是古文献中没有记载过的汉代测天仪器

淮北隋唐大运河遗址

隋唐时期

该遗址共计发现唐代沉船8艘,出土大量的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铜钱、石锚等。唐代沉船有独木舟、拖舵平底船等不同类型,最长的有20多米

合肥包拯家族墓地

两宋时期

出土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包拯夫妇的生平及其子孙衍生等情况,是十分珍贵的文字史料,其中包拯的墓志铭有3200多字,比《宋史·包拯传》的字数还多,弥足珍贵

——摘编自杨立新《安徽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索》

材料二   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处于20世纪初年,甲骨文、汉简等重要发现为他提供了新的史料凭借,西方近代学术的相继传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学者重视考古材料的运用,以及“审查史料”即强调对于历史文献应以审慎态度究明其来历、考辨其真伪然后作出正确分析的观念和方法,给予他以深刻的启发。他以此与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历史考证学的优良方法互相结合起来,遂能在治史观念和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考古发现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重证据法”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意义。
2024-04-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自幼受《春秋》影响颇深,继而作《史记》,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抱负。《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地理等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司马迁记述历史,“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直笔,展示了他一代史学大家的治史态度。

——摘编自张迪《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司马光曾叙述了《资治通鉴》的总纲:“臣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编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书记述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一系列史实,将明君、忠臣、良将、循吏等种种条教方略,详备记载。司马光以“信史”作为基本要求,既歌颂历代统治者光荣的政绩,亦记述昏君的残暴及人民的反抗,“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摘编自伊兜《伟大的〈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司马治史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为史家应包括的品德素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1987-2014年科技投入财力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材料二   4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有举国体制下研制“中国神药”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协同攻关;有“神舟”飞天创造的“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的“中国深度”,“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刷新的“中国速度”……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中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成就撷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0-18更新 | 257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1(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沙岛交涉事件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带领人员入侵东沙岛,并盗采岛上矿产资源,引起中国政府关注。两广总督张人骏上奏朝廷,请求与日本开展交涉,维护东沙岛主权。

在政府积极开展东沙岛交涉维护主权的影响下,《外交报》《大同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有关东沙岛事件的消息、文章和评论,“谴责西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迫害中国渔民的行径”,社会各界积极地帮助收集我国古代有关南海的方志等资料,“时座中又有言,前福建同安县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已曾记有东沙形势与今日政界所查大同小异,此书出版在数十年前更可为证。”惠州地区还有人发出布告罗列东沙岛属于中国的证据:“(一)沿海渔户在该岛所建庙址为该岛显属我国确据;(二)日本人前后布置该岛惨逐渔户实情;(三)英美二国公认该岛为我国领土之电告;(四)西人地图证明该岛属我之确据。”经过多次交涉,最终日方在中国提供的大量史籍证明之下,同意归还东沙岛,承认中国政府的管辖权。1910年中国政府设立了“管理东沙岛委员会”,并推进东沙岛的资源开发,“又能使该岛积成广袤之区,可求种植利源”。

受“东沙岛交涉事件”刺激,《东方杂志》《地学杂志》等报刊先后刊登文草,详细描述了东沙岛的地理位置、历史、物产及我国渔民在该岛进行的开发活动和航路情况,进一步提升国人对东沙岛的认知。教育界也开始把东沙岛相关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191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图》,首次出现了南海疆界线,增强了国民对南海的疆域认识。1914年前后青年学生在《学生杂志》等刊物发表文章,指出“东沙岛和西沙岛战略位置重要,皆位南海之中心”“欲保侨民御列强,必自西沙巩固始。东沙居汕头之南,可为西沙之策应,远图南洋,近距保广湾。”

——温小平《近代我国南海主权教育的历史考察》


(1)日人西泽吉次侵占东沙岛时称其为“无主地”。依据材料驳斥这一荒谬说法。
(2)“东沙岛交涉事件”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有哪些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与事的原型均取材于当时中国的陕北地区

1977年秋冬

报纸发表了教育部关于今年大学招生的消息,“白卷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2月,少平和他的高中同学都去应考了,但初、高中基础太差,一个也没考上。

孙少安迫于生活的窘迫,尝试着与自己的队员签订了一份生产承包合同,遭到原西县革委会主任冯世宽的严厉制止,这也许是整个黄土高原上的第一次自发性改革,但却匆匆夭折。

1978年夏

省里同意了原西县农村试行生产责任制。庄稼的生长同农民劳动的热情一样地高涨,更重要的是农民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磨洋工”,它们开始有了农闲时间去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1980年春

尽管有人发出“国将不国”的叹息,但没有人再能阻挡住生产责任制的大趋势了,在处理完“抢分集体财产”的混乱情况后,双水村迅速走完了责任制改革的过程。生产队长孙少安不用负责队里的生产了,无事可做就自己投资在村里开办一个砖窑,纳税后利润可观,孙家的日子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1年以后

村临时初中班撤销后,失去代课教师工作的孙少平和许多村里的人前往大城市寻找机会,对他来说,那个地方是个更大的世界。1983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乡镇初级中学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提取至少两个方面的信息)
2023-07-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河北保定·三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有许多救助、济贫的思想,以国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最为有名。《礼记》曰:“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的实践基础,如齐桓公时期采用的“赈孤寡,收贫病”。汉朝为穷人设立了专门的收容机关。唐宋时期,出现专门救助贫穷老人、病人、残疾人及孤儿机构。元明清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济的措施得以完备,出现了“问责”条文,民间救助得以发展。元明两代以养济院为主,另外还设安乐堂、栖流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

——摘编自诸葛至辉等《浅议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7亿多,贫困发生率下降为5.7%,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15年年底,减少到了5575万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标准逐年提高,贫困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绝对贫困”问题减少了,“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显著。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已不适应中国新时期的扶贫要求,要打破禁锢思维,寻找新的突破口,就需要建立新的扶贫工作体系,而精准的贫困人口“进入-退出”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3-05-19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疫病流行,吴有性、张介宾、李时珍等对疫病进行深入探究,建立了系统的中医疫病诊疗体系。他们指出,患疫之人多内伤不足……需注意养生防疫,调摄饮食。明代医家认为可通过消杀虫害,清洁水源,熏蒸衣物等方式,改善卫生条件以防疫。他们指出,疫病邪气多从口鼻而入,使用多种预防疫病的方药,擅用芳香类药物,包括雄黄、降香、香油、宣圣辟瘟丹、福建香茶饼等防疫复方,采用口服、塞鼻、洗浴、熏烧、喷洒等法治疗。

——摘编自李董男《明代医家扶正驱邪防疫方法探析》

材料二   1939年以后,日军在共产党根据地散播细菌,制造疫情。1940年,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专门卫生防疫领导机构,当年5月,陕甘宁边区成立延安防疫委员会,边区各区县建立卫生防疫委员会。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创办一批中西医合作的新式医疗机构。陕甘宁边区组织卫生知识宣传队、举办卫生知识展览会等。此外,在各根据地卫生防疫网络和专业药厂支持下,根据地开始普及全民预防接种,1941-1944年,仅陕甘宁边区群众防疫接种人数就达11万人,预防注射人数达7723人。

——摘编自白孟宸《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卫生防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医家在防疫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敌后根据地在防疫方面的成功经验。
2023-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

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

     曼彻斯特1750年                                           曼彻斯特1850年

                                                                 1750年和1850年的城市规模对比

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也开始式微。二战中曼彻斯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受到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迁,经济衰退导致城市就业岗位锐减。1961年至1983年间,制造业大量裁员,加工和贸易业纷纷倒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曼彻斯特城开始复兴。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该市成为英国西北地区商务、金融、保险和运输的中心。同时,政府制定“曼彻斯特科技城市计划”,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了知识型、创意型、休闲型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逐渐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创意产业之都”。

(1)曼彻斯特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2023-04-28更新 | 451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抗灾斗争史。从先秦至明清,逐渐建立了赈贷、平粜、蠲减、贫分、移民等体系完备的救灾赈济的荒政制度。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遇杭州大旱,吴中大饥,饿殍枕路。范仲淹实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发放粮食并鼓励民众存粮,增高米价至180钱,四方商人争相进密,粮价回落至斗120钱。二是大兴土木,“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兴造寺庙、粮仓、吏舍,日役千夫。”三是竞渡宴游。“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范仲淹“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摘编自邓拓《中国救荒史》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18761878年,华北、西北等省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这场被称为“丁戊奇荒”的特大灾荒和其后流行的瘟疫,造成上千万人口的死亡。清政府财政困难,主要靠民间赈济,江南士绅自发到华北赈灾,赈灾的重点对象是儿童。外国教会也积极赈灾。洋务派地方大员参与赈济的整个过程。在军务、洋务和赈务发生复杂交织的情况下,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出现顿挫。洋务派出现了主张农工商各部门相弥相补、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农业以减灾备荒的思潮,并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

——谢高潮《晚清洋务派恢复社会经济的荒政主张与活动》

材料三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研究三时段理论。布罗代尔有关历史的三时段理论,即人类历史发展分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对应着历史的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地理环境是决定历史演进的根本要素,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变化极其缓慢;制度、法律、习惯等社会演变相对缓慢;普通人个体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王伟《布罗代尔史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范仲淹荒政三策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戊奇荒”对近代中国荒政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布罗代尔三时段理论。
2023-03-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