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自幼受《春秋》影响颇深,继而作《史记》,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抱负。《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地理等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司马迁记述历史,“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直笔,展示了他一代史学大家的治史态度。

——摘编自张迪《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司马光曾叙述了《资治通鉴》的总纲:“臣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编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书记述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一系列史实,将明君、忠臣、良将、循吏等种种条教方略,详备记载。司马光以“信史”作为基本要求,既歌颂历代统治者光荣的政绩,亦记述昏君的残暴及人民的反抗,“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摘编自伊兜《伟大的〈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司马治史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为史家应包括的品德素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1987-2014年科技投入财力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材料二   4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有举国体制下研制“中国神药”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协同攻关;有“神舟”飞天创造的“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的“中国深度”,“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刷新的“中国速度”……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中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成就撷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0-18更新 | 275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1(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沙岛交涉事件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带领人员入侵东沙岛,并盗采岛上矿产资源,引起中国政府关注。两广总督张人骏上奏朝廷,请求与日本开展交涉,维护东沙岛主权。

在政府积极开展东沙岛交涉维护主权的影响下,《外交报》《大同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有关东沙岛事件的消息、文章和评论,“谴责西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迫害中国渔民的行径”,社会各界积极地帮助收集我国古代有关南海的方志等资料,“时座中又有言,前福建同安县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已曾记有东沙形势与今日政界所查大同小异,此书出版在数十年前更可为证。”惠州地区还有人发出布告罗列东沙岛属于中国的证据:“(一)沿海渔户在该岛所建庙址为该岛显属我国确据;(二)日本人前后布置该岛惨逐渔户实情;(三)英美二国公认该岛为我国领土之电告;(四)西人地图证明该岛属我之确据。”经过多次交涉,最终日方在中国提供的大量史籍证明之下,同意归还东沙岛,承认中国政府的管辖权。1910年中国政府设立了“管理东沙岛委员会”,并推进东沙岛的资源开发,“又能使该岛积成广袤之区,可求种植利源”。

受“东沙岛交涉事件”刺激,《东方杂志》《地学杂志》等报刊先后刊登文草,详细描述了东沙岛的地理位置、历史、物产及我国渔民在该岛进行的开发活动和航路情况,进一步提升国人对东沙岛的认知。教育界也开始把东沙岛相关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191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图》,首次出现了南海疆界线,增强了国民对南海的疆域认识。1914年前后青年学生在《学生杂志》等刊物发表文章,指出“东沙岛和西沙岛战略位置重要,皆位南海之中心”“欲保侨民御列强,必自西沙巩固始。东沙居汕头之南,可为西沙之策应,远图南洋,近距保广湾。”

——温小平《近代我国南海主权教育的历史考察》


(1)日人西泽吉次侵占东沙岛时称其为“无主地”。依据材料驳斥这一荒谬说法。
(2)“东沙岛交涉事件”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有哪些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有许多救助、济贫的思想,以国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最为有名。《礼记》曰:“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的实践基础,如齐桓公时期采用的“赈孤寡,收贫病”。汉朝为穷人设立了专门的收容机关。唐宋时期,出现专门救助贫穷老人、病人、残疾人及孤儿机构。元明清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济的措施得以完备,出现了“问责”条文,民间救助得以发展。元明两代以养济院为主,另外还设安乐堂、栖流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

——摘编自诸葛至辉等《浅议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7亿多,贫困发生率下降为5.7%,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15年年底,减少到了5575万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标准逐年提高,贫困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绝对贫困”问题减少了,“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显著。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已不适应中国新时期的扶贫要求,要打破禁锢思维,寻找新的突破口,就需要建立新的扶贫工作体系,而精准的贫困人口“进入-退出”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3-05-19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

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

     曼彻斯特1750年                                           曼彻斯特1850年

                                                                 1750年和1850年的城市规模对比

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也开始式微。二战中曼彻斯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受到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迁,经济衰退导致城市就业岗位锐减。1961年至1983年间,制造业大量裁员,加工和贸易业纷纷倒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曼彻斯特城开始复兴。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该市成为英国西北地区商务、金融、保险和运输的中心。同时,政府制定“曼彻斯特科技城市计划”,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了知识型、创意型、休闲型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逐渐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创意产业之都”。

(1)曼彻斯特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2023-04-28更新 | 464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皖籍文人关于安徽区域内的太平天国活动等方面的记载,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特点。1860年洪仁玕在给李秀成的信中曾这样说过:“夫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徽为中……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清晚期的官员曾国藩曾说过“中原腹地莫要于皖”。另外,自康熙六年(1667年)设立安徽省以来,拥有安徽籍贯的科举状元一共有41名,在为国家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使得安徽尚文的风气得到极大地弘扬。据统计,近代皖籍文人对太平天国记载的数量在全国占有很大分量,仅居江苏、广西等地之后。其中,皖南与皖中文人记载共17篇,而皖北文人只有1篇。这些皖籍文人身份不仅仅局限于官员、秀才与将领,还有商人、地主等等,涵盖了除贫苦大众外的各个阶层。记载的方式多样,主要的形式体例是记事,再辅以大量杂诗,大多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历而对历史的一种重塑。历史学家们要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是,从史料中试图全面地勾勒出历史。

——摘编自潘如军、陈金锋《近代皖籍文人对安徽地区太平天国运动的记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记载安徽区域内的太平天国活动方面,近代皖籍文人所具有的优势,分析其记载所呈现出的特点,并指出其对于史学研究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并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工作,尤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对外文化交流。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邻近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文化交流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1949年10月,以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华访问。此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文化代表团和艺术代表团纷纷来中国访问。同时,中国文化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进行访问演出。1958年,中国成立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形成了对文化集中管理体制。至1958年年底,中国有59个艺术表演团体到49个国家访问演出,中国的京剧、歌舞、杂技艺术、木偶、皮影和民间音乐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中国的许多地方戏剧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样在国外获得极高的赏识与评价。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20 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重大成果。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文化外交不仅依靠官方渠道。各部门、各地方也参与进来。文化部(今文旅部)与经贸和旅游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交流的品类日益增多,艺术展览更加注重作品的民族性和艺术水平。1978 年8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与邓小平会面。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双方在翻译、出版和版权方面的合作也始于该时期。从1978年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方每年合作项目都超过300个。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的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文化外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三色旗最初的用意是象征皇室与人民的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旗帜上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现代含义是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摘编自《法国国旗颜色的含义》

材料二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他们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

       ——摘编自李宏图著《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

材料三   1939年春夏之交,日本加紧侵华步伐,马鸿宾所率81军,多次打退日本坂垣师团在绥西的进犯,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马鸿宾在军官训练班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汉团结成为英勇的宁夏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有利保证。

       ——摘编自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

材料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制造“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伪“满洲国”等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形成的共同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以满足立国之初对于大批治术人才的需要,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以致于立国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清末的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的。政府于1904年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学堂的正规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高等学堂毕业后可进入分科大学学习,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的学生被授予举人功名。除了学习政治学和法律外,学堂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举行祭孔仪式,儒家经典和雍正的《圣谕广训》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学校,还对这些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了国民党“党义”、“公民”等及反动教材,开设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为主的政治课。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改为公立或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外籍董事一律解职。人民政府还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习和专科学校,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的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