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绘制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见下图)。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结合图示并运用世界历史,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围绕一个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3-05-30更新 | 384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康”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演进与延伸,堪称是近代中国人肩负国命、追寻国运的“反光镜”。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要求建立“公平正直之世”、倡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饱”的主张,无一不凸显小康思想的特质。孙中山的“小康”思想常与“大同”思想掺杂在一起,他提出的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也正契合了关于小康社会的主张。

——摘编自郑锐鑫、赵亦彭等“小康与中国”系列文章

材料二   1978年至1979年,邓小平频繁出访,在考察日本、新加坡、美国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对现代化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1979年,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在具体阐述中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1987年,邓小平又以“小康”为基点系统阐述了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小康思想的发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三位历史人物为实现“小康”所做的努力予以阐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中国出口的茶叶几乎垄断整个国际茶叶市场。与茶叶对外贸易相随而行、相辅相成的,是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茶热饮法和饮茶文化的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衍生出的异域茶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随着饮茶在世界的推广与普及,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产生,世界茶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同样,中国茶文化淬炼出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茶叶源源不断输往世界不同地区,成为中国连接全球的纽带,开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丰富了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摘编自夏良玉《中国茶为什么是世界“通用语”》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入党誓词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语言,意味着预备党员与党的一种“道德契约”,是预备党员对党表达政治忠诚的重要载体。党的历史上入党誓词有不同的版本。
建党初期1921年中共创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没有规定入党誓词。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时,主持了党员的入党宣誓,誓词为: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共产党人》刊登的誓词我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围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作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冀南区党委组织部印制入党誓词为:我自愿立誓参加共产党,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个人的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遵守民主政府的法令、群众的决议,在任何情况下不怕困难与牺牲,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奋斗到底。
建国初期1950年拟定的入党誓词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决议,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积极工作,精通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屈不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改革开放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誓词沿用至今。

——摘编自柳宁《从入党誓词的演变中回顾党的历史》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入党誓词的变与不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阐述史论结合,论题与阐述必须体现变与不变,表达清晰)
2022-12-0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届高三11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6 . 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出生年代代际特征
心理心理
“文革”一代
50后)
19501959思想保守传统,尊崇传统文化。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改革开放”一代
60后)
19601969劳动思想根深蒂固,寄厚望予下一代。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转型”一代
70后)
19701979注重理想,渴望成功。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
“计划生育”一代
80后)
19801989崇尚个性,有责任心,积极向上。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新新人类”一代
90后)
19901999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早熟,个性张扬。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代或两代以上的相关信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阐释,题目自拟。(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史的核心理念是互动,全球史研究就是“大范围的互动研究”。全球史学者表达“互动模式”有如下方式:

阐述不同人群“相遇”之后,文化影响的相互性和双向性;

描述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各种类型的“交往网络”或“共生圈”;

论述产生于某个地区的发明创造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

探讨“小地方”与“大世界”的关系;

“地方史全球化”;

全球范围的专题比较研究;

生态史、环境史研究;

探讨互动规律与归宿。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理论与文明互动研究》


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


——摘编自董惠敏《关于社会动员的扩展性评述》


从上图中任选两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阶段间社会动员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段,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5-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次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生态环境的变化,指出它所反映的关于古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变化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