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935 年,陕西子长县成立苏维埃政权,将地主韩厚福的7垧地分给了韩银厚。次年,苏维埃政权一时撤离,韩银厚被迫退回分得土地,又向韩厚福租了8垧半地耕种。后来边区政府成立,韩厚福要求韩银厚退租,而韩银厚只返还了1垧半地。韩厚福不服,诉至边区高等法院,但遭驳回。判决
A.符合当时边区政府的土地政策B.调动了社会各阶级抗日积极性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D.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
2022-02-26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会议内容
19217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纲领和中心任务。
19227中共二大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19236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8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19351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8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945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从表格中选择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会议,结合中国革命的相关史实,提取一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并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法宝内容,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2-01-04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李鸿章之外交术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sǒu唆使)之观其于法越之役,则欲嗾英德以制法,于中日之役,则欲嗾俄英以制日,于胶州之役,则又欲嗾俄英法以制德,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若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联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已矣,鱼肉而已矣。李鸿章岂其未知此耶?吾意其亦知之而无他道以易之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如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与世界其它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外交策略的基本特征,并指出梁启超的外交方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与1969年相比,我国外交形势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2-01-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们的国家观,在马基雅维利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他痛恨分裂,指出“没有首领,没有秩序”是当时意大利“遭到击败,被劫夺、分割和蹂蹦”的根源。他希望意大利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王权,从而去对抗“正在瓦解的中世纪机构体制”。如他写《君主论》是为了“尽可能探索‘权术’问题,讨论什么是王国,王国有哪些种类,讨论君主们如何夺得王国的政权,如何维护政权,又怎样丧失了政权……”。他写《佛罗伦萨史》是为了“从历史角度进行总结,从而探求振兴祖国的道路”。他的《罗马史论》《兵法七卷》《李维历史注疏》等书也都是围绕如何实现祖国的统一和王权的强大及意大利的富强而著的,为了这个目的,他奋斗了一生。

——《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艺复兴》

材料二   从中国古代天下观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更多的是一种抵御外辱、独立自强的努力。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价值观认同的体系,被西方工业文明所代表的近代民族国家所压迫。为挽救国家危亡、阻止民族分裂,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试图利用西方民族主义,但这种忽视中国具体国情的思维明显是僵化和缺陷的。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萌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国家确立,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以国家主义和国家认同为思想基础,构建一个有中央权威的国家,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

——《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2-01-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2年,临时参议员在讨论国会组织法时,曾有人提出蒙古、西藏、青海等边远地区只需选出参议院议员,众议院不必有其议员。但该提议遭到多数人的反对,最后通过的法案规定,对这三个省区均设有参、众议员专额。这反映了当时
A.议会政治得到社会认同B.近代民族意识增强
C.国家统一成为民众呼声D.民权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最初清政府向外派遣使臣时,常在正使下设一副使,该做法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外交工作的开展,如首任公使郭嵩涛与其副使刘锡鸿纷争不止。该事件之后,清政府了解到国际惯例,不再设副使。这说明了
A.清廷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B.清廷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则
C.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7 . 1939年,冀中区建立民校识字班3574个,拥有学员167705人,1940年,学员增至391915人,比1939年增加22万余人。……到1939年底1940年初边区共扫除文盲50多万人。据此可知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B.敌后根据地动员民众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巩固D.社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2021-12-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人类社会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鼓励人们多花点时间思考:什么是“较高的生活质量”?对人类而言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人类在权力与市场的夹击下如何做到增进团结、消除矛盾、协调社会?怎样提升公共道德?对文明的思考说来也简单,那就是重现“人文精神、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化的理论体系”,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动物,它还追求意义,追求崇高,过度夸大和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鼓励贪欲容易对人类价值形成误导;地球承载不了人类所有的欲望;罗马帝国的衰亡和中世纪黑死病都是对人类贪欲的惩罚。

——摘编自金雁《东欧剧变的思考》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2-10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公元前135—公元前86年),从小好天文历算和黄老之学。10岁起学习古文,20岁开始游历天下。太元初年(公元前104年),他开始撰写《史记》。《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七十列传等,共计130卷。它既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化,又记录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社会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民风,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如帝王、将相、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有较全面的反映。《史记》肯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司马迁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成果,用他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他试图通过研究自古以来天人相互感应的规则,深观时变,为现实生活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史记》成为后代正史之楷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史学的奠基人。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特别喜爱史诗。大约从30岁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曾遍游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黑海北岸以及波斯等地,寻访各地历史遗迹、考察风俗民情,肯定了亚非人民的文明成就,同时还收集到大量关于希波战争的资料。希罗多德在估量史料和处理史料时,他充分表现出了“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希罗多德在史学上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纂方法。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述生动有趣,把历史真实性与描写艺术性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至今仍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

——摘编自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司马迁、希罗多德史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史学编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司马迁、希罗多德二人史学的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史家治史的认识。
2021-11-18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柄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海军建设成为清廷的重要议题。其间清廷有过购船的尝试,但由于不尽如意,于是决定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到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相继制造了48艘轮船。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是转折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清廷在朝廷督抚中立即开展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最后决定立即筹办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海防大讨论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州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只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清朝海军建设的失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伴随西进运动美国完成了在北美的扩张,海军成为限制美国扩张的重大问题。当时美国海军速度很慢、攻击能力极差,甚至没有一艘铁甲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现代海军,整个80年代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现代海军之父”的马汉。他认为制海权是国家繁荣和富强的首要因素。只有强大海军才能重创敌人,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海军发展。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拨款建设4艘现代铁甲舰。1885年,海军决定举办海战学院。

1890年-1900年,美国共建造了15艘一流战列舰和5艘装甲巡洋舰。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第12位迅速提升到第3位。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就靠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海军打败了西班牙。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19世纪末美国发展海军的优势所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中美海军的不同命运对海防建设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