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美国中国世界
197073.60%17.38%35.90%
198073.70%19.39%39.10%
199078%26.41%43%
200079.10%36.22%46.70%
201082.10%49.95%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1)据材料一,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世界近代史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促进近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5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结构形态往往体现出社会的面貌。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法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1)阅读材料,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 15世纪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显著增长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欧洲理想的城市格局一般包含在整体上被安排的相当和谐的大教堂、公共建筑和广场。意大利一些著名的教堂前部设计了宏大的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广场。法国巴黎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广场,这些广场连接周边的街道,拓展成为成市主要交通网。一些广场周围的土地被金融家们承租,开发成为商铺和住宅。18世纪中后期建造的路易十五广场(现为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它被作为国王骑马雕塑的背景而设计建造,60多位建筑家提交了设计方案并汇集成册
﹣﹣《为荣耀的路易十五而建立的不朽之作》
1792年路易十五的雕塑被拆毁,1793年在这里处死了路易十六。
﹣﹣摘编自(英)莫里斯《城市形态史》等

(2)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广场在欧洲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功能。
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地名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下表为北京市东城区部分地区地名演变
明清时明
清末民初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王府大街
莫瑾循①大街
王府井大街
人民路
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江米巷
Legation street(使馆街)
东交民巷
反帝路
东交民巷
台基厂二条胡同
俱乐部路
台基厂二条
永革路二条
台基厂二条

EastMarket(东市场)②
东单菜市场
东单菜市场
东方新天地商场③
注 ①英国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
②1917年由法国人建立,有大量外国商品销售,是当时京城少有“高档购物中心”。
③21世纪初合资兴办的亚洲最大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
(3)以“近现代历史发展与地名变化”为主题,对表中所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进行解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全世界瞩目之下拉开帷幕:一个“梦幻之岛”上,绵延起伏的山丘屹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潺潺溪流流过绿油油的草地,农舍、牛羊、鸡鹅烘托出浓浓的乡村风情;突然震耳欲聋的鼓声打破了绿色田野的宁静,大地突然崩裂,绿色的草地被灰色的水泥地所取代,巨大的烟囱在原野上拔地而起,炼钢炉旁钢水流淌,钢花飞溅,工人们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火红色的巨大纺车转动不停……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英国迎来了工业革命,淳朴的乡村变成了“世界工厂”,英伦三岛变身为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歌中所言的“黑暗魔鬼的磨坊”,林立的大烟囱不仅使伦敦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沉郁的“雾都”,也竖起了“日不落帝国”雄霸全球的经济地位,竖起了它盛气凌人的傲慢和自信。

                                      ——2012年10期《看历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帝国主义侵入后被迫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市化过程,必定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发展产生双重的影响,简单化地罗列这种影响并不困难,诸如城市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扩大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失业增多、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对农村而言,它缓解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分解传统的大家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又有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资金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这几乎成为城市化国家的普遍问题。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说明材料中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财经网》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专访:未来部分土地制度的改革将会被倒逼进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最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炉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三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3)结合材料三,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1949至1966年中国城市发展简表》
项目1949年1957年1960年1966年
城镇人口数5765万9949万13073万13045万
全国城市数35个78个208个(1961年)171个

对此表的分析,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城市发展受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
B.中国城市发展与中国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C.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