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20-05-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必修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 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 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 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 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 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 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 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商人群体在唐宋时期实力不断增强,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受到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唐宋商人群体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中国社会特点,即其是在国家管制的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唐宋时期受各种经济规制的限制,商人发展轨迹逐步同化为官商模式:有官商背景的商人财富增长迅速,众多小商人谋生艰辛。中国商人为了在官商模式的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不得不成为政府部门或官员寻租活动的积极响应角色,或将自己的社会身份从商人向官吏转化。最后,商人群体与官府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成为旧体制、旧制度的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因此,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中国古代富民社会没有顺利地向市民社会发展演进。

——摘编自张锦鹏《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人口的主体是私营工商业者,他们是市民阶级的中坚。封建国家或贵族插手兼营工商业的情况很少,因为经商是降低身份,这种偏见直到旧制度结束以前在贵族中是根深蒂固的。随着市民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加剧,西欧工商城市速成为封建势力的对立物。市民阶级为了反抗其野蛮统治,排除其经济干扰,展开了坚持不懈的反封建斗争。从十一世纪起,在意大利、法兰西南部和贝亚恩,商人阶级在某些地方通过选举共和总裁、执政官或主教而取得了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或者以一种咨询资格而参与城市的行政生活和财政管理。应该说其斗争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取得了相当实质性的成果。

——摘编自杨师群《宋代城镇工商阶层述论一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商人群体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市民阶级与唐宋商人群体有何不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特别16世纪及其以后一百多年,是英国所谓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内容为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是恰当此际,乡村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锯木等行业。其中的冶铁和采煤业,后来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产量翻了三番,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出口,时有“衣被半个欧洲”之美誉,触角甚至伸到亚、非、美洲部分地区。生产组织形式也突破了分散的家内劳动制,形成“委托劳动制”。组织者或是毛呢商,或是工匠,前者提供原料而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后者掌握了关键的工序。

——据王乃耀《十六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等

材料二   在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现在却穿行于银行与市场之间,成为第一批过起都市生活或接近都市生活的乡下人。1987年,中国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乡村企业崛起,标志着中国踏上了国家工业化的新台阶。中国乡村工业的出现,不完全是农产品剩余发展的结果,它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农村工业发展无论产权制度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发育,还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和普及,目前都处于欠发达状态。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1-04-15更新 | 22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仿真卷(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9世纪中后期,伦敦持续发展的同时,英国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同时,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

——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等

材料二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的几个特点》等

材料三   1974年,联邦德国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对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法律约束,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如今在德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在城市里能坐城铁等公共交通就没必要开汽车,垃圾分类必须仔细,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潮流。

——据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病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国环境污染治理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城市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万至100万之间。

——摘编自马继武、于云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材料二   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的人口(单位:千人)

城市1850年1880年1900年1950年(城市)1950年(大都市)
纽约69619123437790013300
伦敦268147676581832510200
东京3651050160054258200
莫斯科250612100047006500
布宜诺斯艾利斯50023682132905300
孟买60077377621803050
悉尼2022548217751700
开普顿不详3577440575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我们应如何看待城市的发展?
2020-05-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八)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粮食、交通、安全都会是问题。据考,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京师长安有60多万人,东都洛阳有30多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宋朝以后,中国城市规模大幅下降,最大的城市人口竟不及百万。

古代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唐朝天宝年间,城市总人口达到1100万人,全国总人口约为5300万,城市化率达到20.8%。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

——摘编自徐建国《城市繁荣离不开城乡人口对流》

材料二   如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的整体趋势及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中两国城市化的异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英国水陆交通的发展概况如下:

16世纪,地方性交通如西南部港口布里斯托尔到牛津、剑桥等城镇道路网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最明显的变化是旅馆大量出现。据统计,1577年,仅英格兰就有2000多个旅馆。

17世纪,有关河流通航的立法活动明显增多,陆路方面四轮马车逐渐普及,大约有200个地方城镇与伦敦之间实现了定期专业运输服务,并且出现了大量的收费道路。

18世纪,西北部河流改造主要集中在工业腹地利物浦,在地方当局支持下,厄韦尔河等西北部河流改进计划得以实施。陆路方面主要体现在运输服务上,货物运输费用降低了40%。

19世纪,客运班车逐渐普及,一般一天行程约为4056千米,交通城镇间距也以此为限。许多陆路枢纽城镇出现,道路沿线出现了许多交通网的联络点,诺丁汉运河和特伦特河的改进促进了制造业城镇的崛起

——摘编自沈琦《英国城镇化中的交通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近代经济史相关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4-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贼,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2019-07-11更新 | 242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