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京地区(长安、洛阳)的粮食储备与隋唐统治稳定紧密相关。隋唐时期的粮仓总体采取中央、地方和私人储粮相结合,除了太仓、正仓等进一步完善外,新出现了军仓、义仓、惠民仓等仓种,各仓职能明确、管理严密、唐朝政府通过财务勾检,即财务审查、账目审计与法律法规来对粮仓管理进行监督。为了让粮仓干燥、低温,洛阳城地势最低的河谷地区海拔在130米作用,而粮仓基本都在140米以上,粮窖为口小底大,既可以扩大粮窖容量、防止窖壁塌陷,又便于镶嵌壁板以抵抗寒气渗入,且火烤窖底和下部、涂抹防潮层。史学界发现隋唐粮仓多为地下仓窖,究其原因:建造及维护成本低,减少在战乱等冲突事件中的损失。大型粮仓均分布于长安、洛阳方向的运量干道上,便于各州县的税谷、税草的输送。隋朝大运河修建时,也充分考虑了大型粮仓的位置关系。

——摘编自王荔君《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储特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费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他提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此外他主张哑、聋等五类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摘编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一一以群学为视角》

材料二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提出了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于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传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3 . 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2020-11-26更新 | 632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5 .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周礼制影响下,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 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1日,该法进行修订并正式实施。……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7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是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如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鹄面鸠形,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形式。除此以外,还鼓励民间互助。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乾隆以后,清朝国力大不如前,但是对于农贷的免除依然进行着。嘉庆末年国家已经进入多事之秋,时局动荡,举步维艰。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对苗疆农民的借贷予以加恩免除。

材料二 美国林登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是美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反贫困范例。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主要包括食品券计划、营养计划、住房援助计划等。国会于1964年8月通过了“食品券法案"”,拨款3.75亿美元作为1965至1967年三年实行这一计划的经费,那些符合条件享有食品券的人每月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券。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也开始向妇女和婴儿提供科学的饮食套餐,营养咨询、健康服务等计划,以此来提高人们的满意度。60年代随着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的完成,美国中产阶级以上阶层都居住在郊区,城市中心区成了穷人聚居之地。城市中心区的环境人口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和政治机制崩溃。约翰逊政府启动了“模范城市”计划,将住房援助和城市重建有机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约翰逊政府还推行了教育救助、医疗援助;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对落后地区再开发等行之有效的政策。

——摘编自王文艺《中美贫困救助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仅在1978至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贫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2003年,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中,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2.1%。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贫困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林登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措施。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
8 . 《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2020-06-28更新 | 434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
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