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我党在建国初通过土地改革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土地,消除了农民贫困的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后,以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先导,实行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仅如此,我国还坚持减贫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光明网《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2021-04-25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曲礼》中记载,“父母在,无私财。”家庭成员不能占有个人财产,家庭财产实际上就成为家族财产,由家长或家长制定的人来管理。在尊亲属均亡,大家庭无法维系的情况下发生的遗产继承问题,汉代时,财产继承首次确立诸子均分的原则,并被后世唐、明等朝沿用。唐律规定:已嫁出的女儿没有继承权,但未出嫁的女儿还有继承权,只是数额相对减少;无子的户绝之家,出嫁的女儿还享有财产继承权。宋代,户绝家庭中只有在室女,女可得家产的之三;只有出嫁女,则只能继承财产的之一,其余没入官府;寡妇对其亡夫的财产,没有典卖、转让、挟带改嫁、随嫁归宗的处分权。

——摘编自纪建辉<中国古代普通女性财产继承法律地位的变迁与启示》

材料二   盛宣怀(1844~1916),号称清末首富,因创办众多实业而在中国近代化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28年,其女盛爱颐依据民国后法律上关于男女平等的条款,以及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中的有关条款,认为未嫁女子应有与其同胞兄弟同等继承财产权,将其兄弟侄子告上法庭,要求平均分配父母遗产,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轰动。法庭认为盛爱颐享有与她的兄弟和侄子一样平等继承遗产的权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起女儿赢得继承权的案例。

——摘编自王子安《中国首起女儿赢得继承权案例》

材料三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修正案表明我国在宪法中首次明确私有财产权的地位,确立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摘编自《论私有财产权的入宪过程背景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财产继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第一起女儿赢得财产继承权案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历史意义。
2019-03-1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晋冀鲁豫四省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中国,以绥四方。”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南宋时期,洪迈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提出了“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随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

——摘编自宋平明(“小康社会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总体上跨过温饱线;1994年起,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践行“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中华大地上打响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间与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邢瑞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2-02-12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粮食储备与安全。

材料一   中国的粮食储备从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周礼》提出"荒政委积"。汉代中央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隋朝,长孙平在二元储备基础上增设义仓,义仓是委托社司管理属自治,由百姓自发捐粮,为典型的民间储备。唐朝加强了对义仓的干预;由自愿纳粮变为按户等征收,管理也从社司转变为州县。南宋朱熹建立具有互助性质、民间力量主导的社仓,并被后代所继承,正式开启了中央、地方、民间的三元储备制度。明清时期于都城设京仓、通州仓,漕运线上设水次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各州县设常平仓;由地方各级官员主导;于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均由民间管理。

——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众多贫困人口膳食结构单一,淀粉类食物的热量在能量中占的比例高,营养质量低,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中有16个国家由于自然灾害、内战和冲突,粮食紧急形势更为严重。同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小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越来越不稳定,世界粮食的可供应量及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因此,世界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重大措施,以在新世纪实现和确保可持续粮食安全。

——摘编自丁声俊、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现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2022-01-12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 优质粮食工程 让百姓吃好-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汉代政府颁布法令免除老人赋役,设立了常平仓作为备荒仓储,且建立了报灾、勘灾和救灾等基本程序。隋朝设立义仓,南宋时期设立社仓,形成了完整的备荒仓储体系。明清时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渐增多,许多慈噩组织规定对“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要优先给予救济,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不予救助。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晚清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接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弊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重教”的积极意义。晚清政府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民国政府逐步摒弃传统的慈善观念,代之以先进的国家责任理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洪水防治的特点及意义。
2021-09-04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礼记·王制第五》中记载:“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鬻于市。”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定。汉朝时期,为了杜绝不法商家为牟利向市场投放有毒有害食品,国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减(赃),与盗同法。”唐朝时,《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宋代,国家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完全继承了唐朝的法律,同时也有所创新,即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不能进市贸易,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商勾结”在宋明尤为兴盛,再加上封建社会人治大于法治的专断独裁思维,使得整个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个人道德、社会道德面临极大的考验。

——摘编自刘新超等《古代食品安全管控理念、方略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对食品的卫生标准、纯度指标以及标签的真实性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市场上的食品质量非常不可靠。到19世纪末,食品的造假腐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重大危害事件不断出现使民众逐渐觉醒,对食品改革和制定相关法规的呼声越来越大。新闻记者阿普顿·辛克莱出版了一本题为《丛林》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辛克莱以15页的篇幅对当时美国肉制品污秽不堪的加工过程予以揭露,引起了公众极其强烈的反响。于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对肉类加工业进行彻底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中揭露的诸多耸人听闻的事实公之于世。与此同时,美国医学会也向国会表明如果参议院不通过纯净食品法案,将促使他们的病人对国会施加压力。在多重压力之下,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最终获得国会通过。

——摘编自徐俊才《美国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程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食品安全法产生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人们将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商朝时伊尹曾告诫太甲:只有保持节俭的美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儒家认为俭德可以避难,节俭者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是具有仁爱精神的表现。当时崇尚“收缩式”“被动式”的节俭。在当代社会,节俭观的核心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式的生活,而是在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倡适度的消费。新型节俭观不再单单关注生活领域,而是把节俭的范围延伸至生产领域。

——摘编自徐姣《中国传统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越多,劳动产品就越多,如果节俭的人将自己的部分收入节省下来作为资本供养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就能增加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就是节俭。当然,节俭所积蓄的财物都是由勤劳得来的,但是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藏,资本绝不能扩大。政府必须反对奢侈浪费,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政府在反对奢侈浪费上,绝不能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亚当·斯密的观点代表了近代西方节俭观的主流。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节俭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当·斯密节俭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节俭观的认识。
2021-04-06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彬县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班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报灾、勘灾、审户、发赈等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限制。对报灾,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逾期处罚。对勘灾,要求勘灾时间与报灾同时进行,灾重之处,要求督抚亲往查勘。……清代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实行蠲赈,赈务用人多,查勘量大,但清廷组织周密,各项程序均有定例,且要求官吏遵行快办。清代的救灾政策,多载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则例》中,或通过上谕“永著为例”,具有一定的法令法规效力。不仅如此,清廷还把办赈的好坏作为评估官员政绩的依据。此外,当政者还认为灾害是人事的预兆,封建君臣只有不违天命,从修身做起才能达到消灾的目的。

——摘编自岑大利《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

材料二   1947年至1948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陕甘宁边区政府结合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粮食,救济灾民。边区政府还组织与发挥群众力量进行生产、团结互助,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还组织群众进行纺织、运输、熬硝等生产。还从陇东及山西晋西北等地调运大批粮食救济灾民。同时,边区政府组织重灾区灾民迁移到延安、甘泉、志丹一带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党政机关和部队还厉行节约,支援灾民。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到1949年初,边区绝大多数地方渡过了灾荒,恢复了生产,为西北地区的解放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摘编自赵朝峰《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救灾工作述评》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灾荒频发。党和政府一方面通过剿匪、反霸、土改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垮地主阶级对农村的统治,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战胜灾荒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从西南大区到地区再到县到乡村都建立起专门的生产救灾机构,领导广大农民生产以及战胜灾荒。还通过召开各级各类会议及各级报纸来宣传党和政府新的生产救灾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南地区的农民掀起了自救的热潮。

——摘编自贺家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生产救灾研究综述(1950—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救灾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灾取得成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开展救灾活动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