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博姆·朗特里在190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约有25%至30%的英国城镇人口正生活在贫困之中。
朗特里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引起了英国自由党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看来,亚当·斯密所主张的个人无限自由是不可取的,认为国家可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某些社会问题,如贫困等应把它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不能仅靠个人去解决,而应通过国家干预、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英国自由党的这些主张,得到了许多普通民众以及中产阶级人土的赞成。在1906年1月的大选中,自由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福利国家“瘦身”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减少了一些失业者寻求工作的动力。比如,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
在2004年3月16日由Eurosta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2国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居高不下:分别由2002年的平均2.3%和69.2%上升到了2003年的2.7%和70.4%。
材料三 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的人口为12000万人;此外,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城镇居民依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是2140万人;作为城市社会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人数大约是4000万人。将上述各部分相加,我国社会目前贫困人口总数要超过2.1亿人口。
——以上材料均选自高岱《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改革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由党对英国社会的贫困现象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史实说明该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有何发展?
(2)据材料二归纳欧美“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10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历史试卷
2 . 下图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变化情况示意图(部分)该数据表明(  )
A.改革开放有利于贫困问题解决B.中国农村返贫率不断下降
C.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D.政府的扶贫力度逐步加强
2023-11-2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霍乱等流行病肆虐,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推进了公共卫生改革进程。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的立法进程。一些志愿团体,关注工人的住房、清洁等状况,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1848年的霍乱爆发,推动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标志着英国近代公共卫生迈入了制度化轨道。

——摘编自张晶晶《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医学争论研究》

材料二   为抵御美国细菌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接着,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当时主要任务是消灭传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病媒害虫,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截至1952年底,全国清除垃圾、粪便等1.6亿多吨,许多地方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中共中央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农业发展纲要,标志着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从突击性的运动向经常性运动转变,从粉碎细菌战向消灭疾病转变,从保家卫国向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转变。

——摘编自肖爱树《被WHO誉为“中国的国宝”: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异同。
2023-03-10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材料二   1949年国家粮食管理局成立,加强了对粮食的管控。1953年为配合工业化之需求,实行粮食等产品统购统销,进行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1958-1962年,国家对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改进,普遍实行定量配给制,以粮油票来供应粮油。“文革”时期,粮食供应问题再度恶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开始逐渐恢复粮食贸易市场,实行多渠道的粮食经营策略,粮食产量回升,但财政补贴日益加重。1993年起,粮票制度被废除,全国的粮食统销制度被取消,并且逐步开放粮价。我国加入WTO后,使得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摘编自何思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49~2018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发展趋势并分别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变迁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黄河每泛滥一次,“没民田”“毁庐舍”“漂人畜”,直接威胁中原统治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安定。每个时期都设有各级水官,地方官员也皆领河事。宋代治河机构扩大,在黄河下游形成了专职河官与地方河官相结合的河防体系,同时形成了固定的治河专业技术队伍。明代,朝廷设立治理黄河的常设机构,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清代朝廷还增募河兵,常年驻守在险工段负责修防。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荪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摘编自陈维达《黄河一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转为全流域治理。党中央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治理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大量资金,按照“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调动人民积极性,协调上、中、下游利益矛盾,一方面复堤防患,一方面兴修农田水利,引黄灌溉。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胜利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黄河治本的条件逐渐成熟。党中央组织科技人员收集大量科学数据,在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下,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工作,规划兴修了三门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说明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自古以来黄河治理的历史意义。
2022-07-08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当前国际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
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B.着力实现土地公有
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D.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022-05-3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代义仓本系民间应对天灾人祸而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后来,地方政府发现这是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开皇五年,隋朝中央政府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开皇十五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与储备粮源方面的改革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为由州或县管理,粮食来源变成按户等定额征税。在西北地区试点的基础上,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这对于当时脆弱的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干旱、蝗灾、水涝、地震、瘟疫及社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大业五年,全国有户8907536,人口达46019956。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才达到这样的户口数据。

——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义仓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义仓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0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至五代自然灾害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强的是旱灾、水灾和蝗灾,这三大自然灾害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我国古代水旱灾害的发生在时空分布上有着一定的规律,西周到五代的旱灾多发时段共有9个,水灾多发时段共有8个。中国古代的水旱灾害频繁,分布的地域也极广泛,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时期内,北方旱灾爆发频率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水灾发生的情况则正相反。蝗灾是中国古代仅次于水旱灾害的自然灾害,历代对蝗虫危害的记录都惨不忍睹。如晋永嘉四年(310年)五月,“幽、并、司、冀、秦、雍等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蝗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西周至五代自然灾害统计简表

朝代年份发生次数蝗虫地震歉饥霜雪雨雹地沸
825893016139875---
秦汉44137581765068149351323-
三国两晋200304605614531323517542
南北朝169315777717401620181733-
372295131--12-
28949312911534522427371663-
五代5351261163--3-2-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开元初年,山东、河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宰相姚崇认识到蝗灾与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的内在关联,主张积极灭蝗,其主张也得到唐玄宗批准。经过审时度势,姚崇提出“夜火坑埋法”灭蝗,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分道指挥山东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将灭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为鼓励百姓积极灭蝗,在这次捕蝗行动中,蝗区还采取了捕蝗给粟的奖励办法,《朝野金载》记载:“敕差使与州县相知驱逐,采得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姚崇治蝗不仅仅停留于灭蝗,还积极开展灾后抚恤工作,如放贷、蠲免钱粮等,从而使生产迅速恢复,也使得大灾之后没有出现大荒。“姚崇治蝗”是唐朝乃至我国古代灾害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的突出表现,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田一颖、刘利民《“重人事轻天命”——姚崇灭蝗思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至五代自然灾害发生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姚崇治蝗”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以“善淤(积)、善决(口)、善改道”闻名于世。黄河每泛滥一次,“浸禾稼”“没民田”“毁庐舍”“漂人畜”,直接威胁中原统治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安定。商代频繁迁都,多与黄河洪水泛滥有关。秦统一后,“决通川防”,使黄河下游河道、堤防归于统一。此后,黄河下游河道在两岸堤防的约束下,泥沙淤积严重,洪水决溢之害不绝于书。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据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等

材料二   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黄河治理由分区治理转为全流域治理。党中央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治理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大量资金,按照“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调动人民积极性,协调上、中、下游利益矛盾,一方面复堤防患,一方面兴修农田水利,引黄灌溉。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胜利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黄河治本的条件逐渐成熟。党中央组织科技人员收集大量科学数据,在苏联水利专家指导下,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工作,规划兴修了三门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说明黄河治本工作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
2020-07-27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世界人口与经济

材料一   世界不同时期人口与经济(GDP)的发展速度(平均每个世纪的增长倍数)


材料二   6-9世纪,由于常年战争的破坏,西欧各地经济凋敝,社会生产力出现严重的倒退。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11-14世纪的拓殖运动,史称“大拓荒时代”。拓殖运动带动了农业全面发展,为西欧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从11世纪起,商品交换重新出现,并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各地集市大大增加起来。在中世纪初期,城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0世纪时,西欧的城市开始复兴。从11世纪中叶到14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都复兴起来了。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编写组《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世界各大区域人口与经济(GDP)发展态势的变动

区域

人口(占世界%)

GDP(占世界%)

人均GDP(以世界为100)

1900年2000年1900年2000年1900年2000年
发达国家

32.7

19.7

62.5

58.7

191.3

298.7

发展中国家

67.3

80.3

37.5

41.3

55.8

51.3

——数据来源张善余、陈暄《20 世纪: 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回眸》


以比较的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提炼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6-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