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2021-07-08更新 | 6826次组卷 | 59卷引用:2020年山东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各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
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
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6-15更新 | 2768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选择题部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即便是相对开明的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也会加兽字偏旁(反犬旁居多)。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这类做法很少出现,并且“夷”字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说明
A.西文翻译水平有所提高B.近代汉字的书写逐渐简化
C.传统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中西语言交流呈下降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2021-01-06更新 | 1040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水。

材料   本书改变传统中国历史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中外交流等方西均做了细致的描述。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

——摘编自【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选取书中某一部分,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不平等条约的态度∶"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详查,一览即了。"因为这些条约就清政府看来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年总理衙门分发给满清官员三百本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译著的《万国公约》,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约》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们表示,领事裁判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国际法里都找不到依据,它的存在仅仅是条约本身产生的结果。"他们认为现行税则对中国非常不公平,明显有违国际社会的通例。因此他们主张修改约章。

——摘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大事记

192413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公布,明确提出取消—切不平等条约
19241110孙中山在工团欢送会的演讲中,再次提出:“联合全国一致努力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530中共组织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在宣言中指出,“这次惨剧(五卅惨案)也是不平等条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19261毛泽东在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宣传报告》一文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的‘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对宣传口号所取得的成就,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口头和书面宣传下,这些革命口号变得深入人心”

——摘自王栋【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国人反对不平等条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国人反对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 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2)通过材料二,指出英国在华享有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431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4)综上,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司法主权的主要因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邦交体制

材料一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在处理与他国关系时,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国、他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史书上,常用“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义为君臣,情为父子”形容这种邦交体制。到明清时,藩属国要按时携带特定贡物,按照指定路线到中国京城,住在指定官邸,按照指定礼仪,将贡品向中国皇帝呈送。中国皇帝要对朝贡国“还赐”;属国新统治者即位,要由中国皇帝册封。

材料二   1793年,英国派马夏尔尼为特使来华,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开辟商品市场,最终无果。从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用手枪抵在咽喉上逼勒而成的”,标志着中国近代条约制度的产生,致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幅衰落。随着中外交往增多、西方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准则传入,清朝官员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到光绪年间,他们更明确认识到,“其实彼所施于我者,我固可还施之于彼”,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朝“邦交体制”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875年,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D.利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这表明清政府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转变B.试图摆脱西方列强控制
C.强化对海外侨民的管理D.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加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