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和讲授中,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着重讲述政治史,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历史实际,不足以体现历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然而,也无可讳言,在正确地强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反映不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在强调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斗争;在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诸如人口流动、自然灾荒、城镇乡村、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在强调变革与革命以及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局变化等等。而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和思想文化问题,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息息相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3555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中国中心观”是柯文对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出现的一种新趋势的概括。这一派学者批评“冲击—回应”范式,认为其不足以揭示近代中国真实历史,夸大了西方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讨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途径”。他们强调中国社会内部存在强大的变革力量,提倡从中国内部发现历史,超越传统与现代。

——摘编自崔志海《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再检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3-03-11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考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化。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仍处于“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其建立在阶级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之上,人类文明还没有完全超出其范畴。在中共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文明观”。

——摘编自《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


问题:根据材料马克思“人类文明形态”理论,就“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整体或其中一个阶段,或就这一阶段中的小段,提出一个具体的文明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要求:提出文明形态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1-07更新 | 12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仿真模拟(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陆剑态《试论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9-26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基督教是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把生活中的纵欲当成罪恶,提倡鄙弃奢侈的生活观念。《圣经》中说“有钱人要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17世纪,重商主义者作为当时欧洲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一致认为节俭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富人的奢侈消费向穷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犹如托马斯·孟的理解,奢侈“会使富人的钱财用来维持贫人的生活,那就成为公共财富最好的分配方法了”。

——摘编自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了其消费思想。凯恩斯认为大危机与国家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观念脱不开干系,其病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提升有效需求是解救经济危机的万能钥匙。在宏观层面,建议国家要引导消费,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措施刺激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并以此来限制和约束企业与个人的短视经济行为。二战结束后,凯恩斯的思想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成为解决当时一切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程海荣《消费伦理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消费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消费思想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中的体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022-07-11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这反映出(       

主张

出处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左传》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民主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D.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2022-07-01更新 | 481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现代西方学者指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该学者旨在论述
A.中华文化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影响B.近代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C.欧洲率先全面开展工业化的条件D.新航路的开辟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是民族认同的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尺。文明嵌含自我与他者的比较和对话,也传递了后人对前人的批判和借鉴。作为“具有独特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传统同一性的大国”,当代中国的现代文明建构不仅与轴心时代以来文明发展规律相契合,更是在由传统中华文明与科技——工业文明的碰撞交融、民族复兴与人类解放的相通共达中所生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的实然性和应然性在于这一民族叙事的新文明不是从头脑中想象出的“抽象逻辑的可能性”,而是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的“历史规律的必然性”。

——摘编自吴海江徐伟轩《新文明的中国形态》


以“新文明的中国形态”为主题,参考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持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天职概念的演变

时间概念
中国古代《孟子》中的天职是治理政事的意思,是天授予的职分,是统治阶层才具有的。《列子》将大自然的给予、四季的运行都归于天职,是自然界的职能。这两种天职观在中国古代长期并存。
早期基督教时期天职一般是指神交付的使命。基督徒受上帝的召唤,每个人都不考虑世俗职业,献身于上帝王国在尘世的实现。
13世纪基督徒作为一个整体被上帝召唤,教会居间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士的地位高于普通信徒,只有教士和修道士等职务被视为天职。
16世纪人的各种身份及职责,都是上帝赋予的天职,服务上帝的宗教职业和服务同胞的世俗职业是平等的。一个人不管身份如何,都应该安于本份,做好自己的工作。
18~19世纪天职一词逐步淡化了上帝召唤的含义,成为一般的表达职业的词汇,更加强调个人对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晚清时期天职一词被广泛应用到新闻行业等各职业领域,后来又扩展到政治职责和政治革命。
民国时期革命家、政治家将天职用于宣传,文学家用于创作,天职作为一种崇高职责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身份,而且越来越频繁,形成了天职在现代汉语的用法。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在她看,伺候老人们是她的天职。”

——据郑诗成《天职观的丰富内涵探析》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天职观”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