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被镶嵌于16世纪和18世纪之间的17世纪,有时看起来像是没有独具一格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我们所得到的关于这个位于二者之间的世纪的情况仅仅是一些诸如“过渡”和“变迁”之类的模糊不清的术语。

——荷兰历史学家伊沃·舍弗尔(1966年)

材料二   按照苏联历史科学界的观点,中世纪一般的和终结的界限是17世纪中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那时在经济上已进入垂暮之年,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了。

——苏联历史学家E.M.茹科夫(1960年)


(1)材料一、材料二呈现了关于17世纪欧洲历史的两种不同观点,概括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导致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
(2)苏联历史科学界以17世纪中叶作为欧洲中世纪终结的界限,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依据。请尝试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予以说明。
2023-02-13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960-1279年)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造就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成就。它不仅拥有丰富卓越的文化成果、叹为观止的思想成就,更拥有充满活力的经济以及生机勃勃的都市文化。有学者认为,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地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转变的可能首先来自于宋代经济的强大与活跃。两宋在历史上虽然一直被称为.积贫积弱”,但仔细考究之下,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

——摘编自厉文君《宋代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考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到底何时进入了封建社会?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有理各有依据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的历史学家持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认为西周时期为中国标准的封建社会。原因是西周、春秋时期作为主要生产者的“民”和“庶人”是农民而不是奴隶,井田制是领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存在着迫使农民集体耕作的“公田”和按家分配的“私田”(即份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谈谈你的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予以阐释,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50年至1850年间,至少有5次改变了世界的大革命,它们既与较早的革命有联系,又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各种力量。……我们的今日文明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主要是由于自1750年以来发生的历次革命。

一次革命做出两件事:推翻旧秩序,建立或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以代替旧的。历史上的革命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发生在各不相同的领域里。有些革命影响了政府——是政治的;有些影响了教会——是宗教的;有些影响了某些群体的生活和特权——是社会的。

很多,也许是大多数大革命带来了大量喧嚣的和毁灭性的暴行一战争、处决、迁徙和没收,但有一些,像思想革命,则比较平静地,但同样有效地发生了。工业革命主要是和平的,因为它是机械革命,但它既是建设性的,又是破坏性的,而且一旦顺利地开始后,它是很喧闹的。

——摘编自海斯、穆恩、韦兰《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推动历史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2021-07-24更新 | 1174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图3、图4、图5分别为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列国形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图3、图4、图5的信息,从两个角度得出历史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阐释。
8 . 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此段材料着重从哪一史观的角度评价的
A.革命史观B.近代化史观C.全球史观D.社会史观
2020-12-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以来的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加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6-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历史时代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典时期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质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近代时期消费实态:由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变为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现代时期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时期消费实态:符号消费时代来临,注重精神消费,追求个性,炫耀品味,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注: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任选一个时期,提炼消费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