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 道试题
1 . 下图为《中国名产——政府罐头》漫画,描绘了20世纪初的清政府以及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有“腐败”、“可费钱了”“臭”等字眼)。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已然成为“洋人朝廷”B.民主革命具备一定群众基础
C.清末新政受到民众普遍抵制D.清政府的改革违背时代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这说明清末“新政”中,中央机构改革
A.重视社会民情B.解决了内外困境
C.与旧制度决裂D.具有被动性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办事宗旨是兴利除弊,具体职责是审阅新政相关章奏,将可行者转交相关部门推行。督办政务处的设立
A.彻底改变清朝权力结构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一定程度推动新政实施D.实现了国家近代化转型
4 . 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这反映了
A.晚清财政税收制度趋于完善B.苛捐杂税是清廷盘剥人民的主要手段
C.新政范围广泛超越以往改革D.清末新政缺乏民生关怀危害清朝统治
2022-01-2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掌握清王朝最高领导权。

时期态度出处
洋务运动洋务动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因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同上
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吴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1898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
清末新政1903年,慈禧太后批准废除科举制。当立宪派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慈禧的积极回应。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1905年,慈禧大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宪政。19067月,慈禧太后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清王朝的皇权统治。李细珠《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是非功过》
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就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功与过,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设立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为东北三省最高长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设巡抚,取代将军体制,逐步废除了旗民分治政策。这一变革
A.化解了满汉矛盾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边疆危机D.促进了国家认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三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其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不仅逐渐放弃了封禁政策,命令地方官员“招民试垦”,而且还先后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漠河金矿及一批新式学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思想观念有了进步B.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C.东北义勇军的活动频繁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2022-01-19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9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庚子之变以后,中国面临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育学兴才,实为当今急务”。1901年9月,清政府命令各省城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学堂,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了大量的西学课程;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并且鼓励自费留学。1903年11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汇奏能《奏订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1905年9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并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同年12月,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序列六部之前,并裁撤国子监,归并学部。1906年,清政府裁撤各省提督学政,另设提学使司,长官为提学使,统管全省学务,并归督抚节制。

——摘编自孔祥雷《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教育措施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并且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而且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唐律虽规定官吏可享有议、请、减、赎和官当等特权,但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将官吏的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

——摘编自何雨亭《唐代整顿吏治的立法》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种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清政府新政收效甚微,有的措施甚至成为虐民的苛政。这段时间内,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衰世所特有的吏治腐败景象。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生活腐化,行者不讳,闻者不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摘编自邵勇《改革之癌: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议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吏治整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腐败问题的认识。
2022-01-0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考前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