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人才与留学教育】

材料   中国青年去东京接受现代教育始于1896年。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被镇压之后,在日本的中国学生人数仍不断增多,1899年约二百人,1903年为一千人,1904年达到一千三百人,1905年底约八千人,1906年增至一万三千人或更多一些……在清代最后十年里赴日深造的数万人中约有一半人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其中主要是得到省级政府的资助。留学生经常在新的省立学堂中做好留学准备,通常在年度派遣中前往东京。到那里后,他们便按照中国的做法,在同省同学中组建协会,这些会与许多世纪以来在北京的官员、士绅和商人们组建的同乡会相类似。结果,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和在更能激发团体内聚力的情况下,新教育制度使青年男子、甚至一些青年女子团结起来,亲密相处,这是旧的科举制度所难以比拟的。正如在中国新的学生生活培养了省意识和对省的忠诚一样,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培养了民族主义。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所带来的影响。
2023-05-2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2 . [近代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课程方面,尤其是人文学科(thearts)的设置。许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实际上取代了旧的经院式课程。这些课程尽管与职业课程毫不相关,或者只是一些选修科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至少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威利斯《欧洲的大学》

材料二 晚清末年,新式教育的推行,乃迫于列强的船坚炮利,希望借教育力量臻国家于富强境地,也就是想用新教育来抵制新敌国,创造新中国。至此,以往被视为保守倾向,或仅为文化保存及延续机构的教育行政体系,成为对抗强权国家的利器.....观察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经清末的新式教育、民初新思潮的启迪、国民党的党化教育以及战时教育的实施等阶段,每一阶段所围绕的主轴都是求国家富强。

——摘编自王建郎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教育发展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2023-05-1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B.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C.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D.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续
4 . 清代在论及任官资格时“首重流品(泛指门第)”,特别是在捐纳制度(卖官鬻爵)中,为防止贱籍之人假冒,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证官僚群体流品纯洁性的法律。这一做法(     
A.加剧了科举制度的僵化B.加深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2023-02-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教育事业与湖北近代化

材料一   湖北的编译事业,起步于张之洞督鄂时期,被其视之为振兴实业的重要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之洞先后创办了专修外语的学堂、湖北编译局和江楚编译局。编译局先后翻译了《格致学丛书》《化学丛书》《教育学原理》《新编章蒙养正教育学》《湖北武学》《埃及近事考》等书,这些译书多为日文西书或日本论著转译为中文书籍。后这些中文书籍传播给了两湖地区新式学堂的师生,渗透到教育实践中。

——摘编自江凌《试论近代编译书局的兴起对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二   据统计,截止到1903年,湖北已经有留日学生91人,两年后激增至约1700余人。1907年,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5400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1360名,占了四分之一。截至辛亥革命前夕,湖北留日学生共计5千余人(含自费生),在全国居第一。此外,湖北还向欧美各国派遣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学教育者占其中大多数。湖北新式教育发展快速,以至于慈禧太后曾于1907年说:“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在湖北"。

——摘编自刘春丽《湖北绅士在新式教育领域内的分化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湖北编译书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湖北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
2023-01-1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地市州2023届高三元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主日学校运动英国的“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因只在星期日上课而得名,主要由教会和慈善机构兴办,是一种通常为贫民儿童提供教育的慈善学校,收费低廉甚至免费,教学内容以宗教道德教育为主,读、写、算等世俗教育为辅。

1780年,英国报界商人罗伯特雷克斯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主日学校,在其大力宣传下,主日学校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各宗教教派、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甚至政府都参与其中,主日学校很快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到十九世纪中期,其规模达到顶峰。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伴随义务教育逐渐普及,主日学校日渐衰落。由于主日学校兴起后发展迅速,其数量之大、注册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在英国教育史上都绝无仅有,所以这一现象也被称为主日学校运动。

——摘编自陈翠翠《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主日学校运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晚清时期湖北地区绅士的多向流动情况。说明当时湖北地区
A.新式教育居于主导地位B.科举考试选才方式发生变化
C.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职业选择
8 . 西方教育的沿革。

材料一   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卡德米学园",建于公元前387年,在欧洲文明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柏拉图学园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以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为主,同时它也是一所综合研究机构。国内外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学者聚集地。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给周围国家提供决策建议。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特别的生命力,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摘编自汉诺-福根《外国名人传一柏拉图》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三所最古老的大学分别是以医学教师而著称的萨莱诺大学,以法律教育而闻名的伯格利亚大学,以神学博士权威而受人敬仰的巴黎大学。大学学科除了传统医学、法学、神学夕卜,还有阿拉伯语、拉丁语、力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内容不断丰富。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通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学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最初,职业文官与世袭贵族并驾齐驱。文官势力的第一波壮大,发生在汉武帝执政前后。内外朝、察举制、回避法、致仕制、考核考察等制度都是这一波浪潮的产物。文官势力的第二波壮大发生在隋唐。在平民阶层的支持下,隋唐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宋朝或许是文官势力的高峰。文官集团刚刚配合皇权,取得了针对门阀贵族的全胜,并且得到了新兴的平民阶层的支持,迎来了蓬勃、宽松的发展。但是,君权排他与独裁的本质,在动荡局势的掩护之下,打破了君臣共治的均势,文官势力也从峰顶跌落到康雍乾时期的谷底。

材料二       文官士大夫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产,它横跨政治和社会,兼具官员、文人、乡绅等多重身份,是中国历史稳定和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回避制、人事铨叙、监察考核和日常管理等内容督促文官群体强化帝国各部分的治理,汲取资源,向上负责,效忠帝王。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秉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作用。
10 . 【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

材料一   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期,为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朝代相比,两宋女子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多种史料呈现着女子教育的“本真”;在时空状态下,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母教”文化也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完美建构正因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与自觉,以致在诗词、书画、科技、科举、家教以及军事、政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摘编自赵国权《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光绪帝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但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女子教育生活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在清朝的变化历程,并说明晚清以来变化的社会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