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期,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大批蒙学教育家。宋代既有官方举办的宫廷和国子监“小学”,也有地方州县普遍设立的“小学”,一些蒙学教育家还在任职地方时通过设置“义学”为乡村下层子弟提供蒙学教育机会。蒙学教育家充分吸取了宋代理学的心性论理论,强调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性特点,在蒙学教材编纂中要做到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引导儿童追求圣人的人格境界。朱熹认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当在其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经过内化形成,诸如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道德心性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超、金滢坤《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学制系统革案》,该草案经讨论修改于1922111日向全国颁布,壬戌学制就此诞生。该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颁行后一度中断过,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成为在全国推行的主流学制,一直延续至今。壬戌学制是对多种方案进行择优的过程中诞生的,各地教育会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育阶段的划分来看,壬戌学制较之以往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延长了中学年限。学制还规定大学采用学分制,中学采用选科制。另外,该学制在课程标准纲要中增加了自然科学等实用科目,还特别强调生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对当今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程斯辉《为什么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能续传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诞生的有利条件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教育与时代变迁】

材料-  20世纪初,近代学堂大规模兴起。1902年到1911年,近代学堂由700余所发展至52500所,在校学生最高时达到163万多人。新型的大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纷纷出现,各级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清政府以积极姿态推动官费和自费留学,采用学业考试和授官考试的办法对回国留学生实行出身或官职奖励,1901年留日学生不过200人,1904年达3000多人,1905年增加到8000多人。但是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进入到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使学生及新知识群体破坏性功能超长发挥,而建设性功能受到抑制。

——摘编自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相当多的人士关注教育问题,坚持教育救国。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树立优良学风。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发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执著探索。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列宁小学、劳动小学等,后来在陕甘宁边区,又创办和续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高等学校。

一摘编自关威《中国近代教育历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社会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教育实践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集教育、学术和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包括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注疏,注重道德教育。教学以学生的自我钻研为主,强调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主要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启发。另一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学术讲会,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书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辩。书院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管理,又要担负主要教学工作。书院经费主要来自院田,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书院不向学员收费,还要供应伙食、提供住宿,这极大地制约了书院的发展。

——摘编自李华《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之异同》

材料二   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形成于12世纪,巴黎大学的学生最初是商业领域的学徒,学生必须交学费,其管理模式是教师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则是学生型大学。它们都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教师自由地教授学问、传播知识,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与教师争论。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遵从通才教育宗旨,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文艺学科属于普通科,学习“七艺”(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中世纪大学被公认为中世纪最有价值的三个遗产之一,其学科的设置和学术辩论氛围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戴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书院“鼎盛于宋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异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教育快速发展。工人阶级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工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棉纺织业中,“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每一个棉纺织业的工人获得满意工资的唯一途径就是接受尽可能多的技术教育,这样每个工人才能值更高的工资”。工业革命还带来了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关注和重视。18世纪后期,导生制学校以及专门为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的技工讲习所等一系列教育组织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不断地向工业化需要的方向发展。1785年,“主日学校协会筹备会”成立,使得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在一些工业中心获得了广泛发展。从1780年到1795年,短短十五年间,全英国已设有主日学校1012所。主日学校为了吸收更多劳动家庭的子女,不仅传播宗教信条,也传播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在19世纪后期,主日学校随着正规初等学校的大量开办而日益减少,但它对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在1805年至1840年之间,男性的结婚签名率从60%上升到65%,女性从35%上升到50%以上。到19世纪末,文盲仅占英国全部人口的3%左右。

——摘编自张泰山、汪建武《英国工业革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人教育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表现。
2022-03-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