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政府于 1872 年颁布《学制》,规定女子与男子一样要入学接受教育。一批女性教育家开始崭露头角。下田歌子是日本“良妻贤母”教育的集大成者,也是日本第一位从事中国女性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下田歌子的女性教育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办以贵族女性为主的桃夭女塾,侧重培养良妻贤母。这是下田歌子进入教育界的开端,也是日本专门女子教育的起步。第二阶段:随着女子教育需求的扩大和地方私学的发展,昭宪皇太后设立皇族及上流女子的专门学校,任命下田歌子协助办理并代任校长。第三阶段:1893 年下田歌子受皇室支持考察欧美国家女子教育,她发现英国的大众女子也可以接受正规教育。受此影响,下田歌子将女子教育的范围扩展至中下层妇女,并延伸到留日女子。

——摘编自甘康丽、叶宋敏《清末民国初年留日女性与明治维新时期新女性的比较》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田歌子女性教育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发展的因素。
2023-03-1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届高三高考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学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贯穿于中国近代大学,其与胡适所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潮密不可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胡适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积极尝试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进行国学教育变革,分析和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汲汲谋求中国近代大学学科的建构。他别出心裁地提出“国学”新概念,热心为留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并率先垂范,通过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创编和《红楼梦》的考证来传播自己“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新范式。胡适这些国学研究、国学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再造文明”的思想武器,为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代表的近代大学国学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影响延及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经学教育走向。

——摘编自黄明喜,周郅壹《胡适与近代大学国学教育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国学教育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国学教育变革的特点,并指出胡适在这一变革中体现出的学术精神。
2023-03-0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以满足立国之初对于大批治术人才的需要,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以致于立国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清末的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的。政府于1904年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学堂的正规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高等学堂毕业后可进入分科大学学习,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的学生被授予举人功名。除了学习政治学和法律外,学堂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举行祭孔仪式,儒家经典和雍正的《圣谕广训》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学校,还对这些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了国民党“党义”、“公民”等及反动教材,开设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为主的政治课。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改为公立或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外籍董事一律解职。人民政府还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习和专科学校,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的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

材料一   《科学技术与发展.干管研究》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 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

材料二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 (如表所示):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 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三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材料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1)以上四则材料中,哪则(几则) 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哪则(几要) 是对历史认识的呈现?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利弊。
2024-04-11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这一传统与儒家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三者关系的理论有密切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认为人的管理能力、教育能力首先是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一个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齐家(包括教育子女);只有通过齐家,才能提高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进而妥善处理与社会其他人员的关系,具备治国能力。治家教子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儒家还认为人的道德素质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摘编自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

材料二   202110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既充分尊重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自主性,也有效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在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形成各方面合力,对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具有格外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边玉芳《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家教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儒家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家事”上升为新时代“国事”的重大意义。
6 . 西方教育的沿革。

材料一   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卡德米学园",建于公元前387年,在欧洲文明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柏拉图学园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以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为主,同时它也是一所综合研究机构。国内外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学者聚集地。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给周围国家提供决策建议。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特别的生命力,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摘编自汉诺-福根《外国名人传一柏拉图》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三所最古老的大学分别是以医学教师而著称的萨莱诺大学,以法律教育而闻名的伯格利亚大学,以神学博士权威而受人敬仰的巴黎大学。大学学科除了传统医学、法学、神学夕卜,还有阿拉伯语、拉丁语、力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内容不断丰富。

——摘编自迈尔斯《世界通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学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主日学校运动英国的“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因只在星期日上课而得名,主要由教会和慈善机构兴办,是一种通常为贫民儿童提供教育的慈善学校,收费低廉甚至免费,教学内容以宗教道德教育为主,读、写、算等世俗教育为辅。

1780年,英国报界商人罗伯特雷克斯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主日学校,在其大力宣传下,主日学校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各宗教教派、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甚至政府都参与其中,主日学校很快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到十九世纪中期,其规模达到顶峰。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伴随义务教育逐渐普及,主日学校日渐衰落。由于主日学校兴起后发展迅速,其数量之大、注册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在英国教育史上都绝无仅有,所以这一现象也被称为主日学校运动。

——摘编自陈翠翠《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主日学校运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德国日益迈上工业化道路,要求参与全球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竞争,因此,政府和企业对高等教育提供大量财物援助。到1900年,绝大部分的大学都把物理、化学实验室和机构扩大化、现代化。哥廷根大学专门建立了机械实验室。柏林大学哲学系开设的课程包含人文和社会科学,还引进和设置了自然科学,并强调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传授。柏林大学开设各种研讨班和研究所,这种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研究班的出现使大学逐渐与科学、社会上的各种行业和职业密切相连,开始担负起推进学科研究和发展科学的新职能。到1918年,德国已有54所大学,其中工科大学10所,农林兽医学校10所,商科大学8所,从而使高等教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吸引了大批学生。

——摘编自周小粒、姜德昌《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6-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教育快速发展。工人阶级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工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棉纺织业中,“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每一个棉纺织业的工人获得满意工资的唯一途径就是接受尽可能多的技术教育,这样每个工人才能值更高的工资”。工业革命还带来了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关注和重视。18世纪后期,导生制学校以及专门为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的技工讲习所等一系列教育组织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不断地向工业化需要的方向发展。1785年,“主日学校协会筹备会”成立,使得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在一些工业中心获得了广泛发展。从1780年到1795年,短短十五年间,全英国已设有主日学校1012所。主日学校为了吸收更多劳动家庭的子女,不仅传播宗教信条,也传播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在19世纪后期,主日学校随着正规初等学校的大量开办而日益减少,但它对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在1805年至1840年之间,男性的结婚签名率从60%上升到65%,女性从35%上升到50%以上。到19世纪末,文盲仅占英国全部人口的3%左右。

——摘编自张泰山、汪建武《英国工业革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人教育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表现。
2022-03-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萌芽
1898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诞生
1904《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某学制)颁布。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进行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在已有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并发展完善,建立了一些与近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大学。其间,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最引人注目,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使自由研究学术成为一种风尚,学校面貌提然一新

——摘编自张传火遂、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初到一战前,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对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时代的要求下,近代大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其表现在大学的职能、课程、学生身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近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是与民族国家兴起相联系的过程;是世俗化的过程;是相互模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

——摘编自牛长松《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民国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得以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到一战前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