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2次组卷 | 6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省洋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将官德归纳提炼为忠言直谏、廉洁清正、公平公正、奉法循理、谨身率先、任人唯贤、体恤百姓、鞠躬尽瘁等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赞颂清官廉吏和倡导官德规范。汉魏时代的刘动认为: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宋代包拯在《论取士》中讲:以贤知贤,以能知能。也就是官德考核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人员的能力素养。对考评实行全程监督,是古代官德考评实践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中国古代的官德考核中,一般不采取秘而不宣、背靠背的方式,而是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朝廷统揽、分级实施、上计评议、考问结合、注重奖惩等目标一致、方法多样的方法体系。

——摘编自何元茂、郑元斌《中国古代官德考评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了政权。他们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廉价政府,以便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能把更多的资金用来发展经济。然而当时的文官体制极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855年,帕麦斯顿政府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文官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并决定成立文官制度委员会,负责考试事宜,这一命令奠定了考试用人的组织基础,这种用人和晋升的方式又叫功绩制。1870年6月,格莱斯顿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样一来,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这次文官改革,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也是世界上创立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的文官制度。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材料三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百度文库《关于中西方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及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分析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德考核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综合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19-04-2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其中对一些中国原有的名词做了如下解释
电: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
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19世纪初,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大量出现。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和《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由此确立了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1916年6月北洋政府成立文官高等典试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参加考试。考试分4次进行,3次笔试,1次口试。同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考试前的一种非正式考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此次考试录取194人中许多人未被任用。1919年10-11月举办了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录取行政官员480名和外交官领事官10名。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官员录用的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和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评析19世纪以来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材料二   著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仍前空衍剽窃。

——引自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科举改制的措施。
7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1905年陈独秀到安徽公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到五四前后他的教育事业达到顶峰。五四前期(19161919年)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个性主义,认为当前的要务是塑造新一代的国民:“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见所需乎为国献身之烈士,其量尤广,其势尤迫。”五四后期(19201923年)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他强调教育应建设在社会的需要上面,学校应破除“闭关主义”,向全社会开放。

——摘编自郭秀文《从专注个人到重在社会——陈独秀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前后陈独秀教育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8年前),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摘编自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022-11-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官学教育的内容合称为“六艺”。其中“乐”、“射”和“御”作为贵族的体育课,带有明显的军事和教化目的。春秋以后,各国为增强战斗力,不仅鼓励广大庶民参与兵役,而且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如魏国吴起常用负重跑、跳来锻炼士兵体能,将“魏武卒”打造成了精锐之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民间体育活动逐渐兴起,如齐国的蹴鞠、杂耍等。此外,养生体育也得到发展,形成“养神”和“养形”两大派别。

——摘编自李世华《中国古代体育简史》等

材料二   军国民体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其内容是效仿德日的军国教育,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同时倡导尚武精神,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1906年学部尚书荣庆将军国民体育引向深入,使“兵式体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进一步推展。

——摘编自律海涛《中国近代军国民体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三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形式的运动会陆续在中国出现。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更加重视身体教育在实现个人幸福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五四运动前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传入中国,其“个性自由发展”的主张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

——摘编自王勃然等《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体育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晚清民国时期的体育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022-05-3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看法
利玛窦(15521610),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二   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比英国还极端。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上台后就清洗了上届总统亚当斯卸任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的大批联邦党官员,换上了民主一共和党人。……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L.马西竟无耻地辩解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大规模改革的序幕。改革法令规定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法令要求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摘编自古燕著:《西方政治的稳定器——文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评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形象。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因素,并概括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有哪些共同特点。
2021-11-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