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学者顾全芳认为:“应当看到北宋轻武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结束了我国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大江南北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统一,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不能出现和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无论对当时的人民或是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有益。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 .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双方达成和约规定:“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
A.统治者采用重文抑武B.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差
C.南宋抗金缺群众支持D.金政权军事实力强大
2021-11-1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一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载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材料三   唐代中期商业出现繁荣,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由于首都长安的规模最大和最为繁荣,长安城外城共有108坊,这里主要是王侯将相大小官员的住宅,坊外围东西二市,店肆林立,排置有序,商品充足,行人鼎沸。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各大城市之间,特别是长安同各地都有宽阔的驿道。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变化,当时的商业最为发达的是都城开封,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人来车往,热闹非常。市场上的商品从金银器具到水产果品,应有尽有,街道上的营业,既有日市,也有夜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启良《中国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简介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
4 . 有学者认为,终两宋之世三百余年,地方没有出现足够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下列近项属于该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A.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B.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C.枢密院与三司分割相权D.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二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表现。试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021-11-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历史类)
6 . “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未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知识阶层人口较前众多,社会基盘较前广大,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由此可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原因有
①统治者的崇文国策   ②知识分子社会基盘扩大
③理学教育普及   ④印刷技术的提高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崇文抑武的形成原因。
2022-01-04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题

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问题探究:宋代崇文抑武的表现是什么?宋代崇文抑武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宋代崇文抑武带来了什么影响?
2021-10-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宣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的职责是什么?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
2021-12-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一路,它随即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两宋的路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并立的监司或监察区。到金朝,路已不再是监司或监察区,而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金朝的路官府也不再是若干司使并立,而是兼领军民的路总管府统辖。元代的路在总管府统辖方面沿袭金制,又融入蒙古旧俗,且演化成单纯的民官。元朝全国路总数一度达到185个,还出现了与路权限相近的61个直隶省部之州和22个直隶行省。但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地位,却因行省及宣.慰司的制度而丧失。后来,路一级官府膨胀,其数量居然接近其下属州的数量,而且,路总管府上压行省、宣慰司,下逼直隶省部之州和一般州府,其在地方行政区划中的地位,随之急剧下降。及明初,朱元璋正式废路,以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

——捕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述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所谓羁縻政策,就是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州县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承担贡赋。忽必烈定都开平和燕京以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边疆性质逐渐凸显。尤其是岭北、辽阳和甘肃三行省及若干宣慰司的相继建立,意味着元朝廷首次实施了对漠北、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直接或较直接的治理。蒙古统治者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一概当作被征服地区,而与中原王朝将边疆地区视作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截然不同。基于这一新理念,元廷既因俗设“上官”而治,又通过宣政院、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以来“路”的发展变化,并概括”路”这一地方行政机构被废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边疆治理与唐宋等朝代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