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夏朝历法《夏小正》全文共400多字,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农事等内容。其记载的生产事项,包括农耕、渔猎、采集、蚕桑、畜牧等,但无一句提到“百工之事”。材料反映出夏朝(     
A.已有确切文字可考的历史
B.重农抑商经济思想已产生
C.江南地区社会分工欠发达
D.历法的完善程度明显不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迁作《史记》,开创了史书的纪传体体裁,影响所及,直至明、清。按《史记》内容,除作者亲身调查所得,还取自前代的《尚书》《春秋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书。《史记》的体裁也受到前人的启发,《史记》有十二本纪,本纪为编年体,取法于《春秋》;有十表,取法于《五帝系牒》《春秋历谱牒》等;有八书,为专门史,《世本》有《居篇》《作篇》,可能是专门史的滥觞;有三十世家,基本上(主要指先秦诸侯国)也是编年体;有七十列传,为人物传记,刘知几以为此体乃司马迁所首创,而章学诚则认为“马、班以前,早有其文”司马迁的真正创新在于他把许多传统的体裁加工并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是当时“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使他有了资料条件,另一方面是汉代建成大规模的皇朝,造成“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的时代特点,使他深受感染。

杜估的《通典》,开创了史书的典制体体裁,以后相沿,清代尚有续作。就这种专门史汇编的体裁而论,《史记》的八书和《汉书》的十志,是《通典》的雏形,刘秩(知几之子)的《政典》成了《通典》的直接先导。《通典》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杜佑安排全书内容的逻辑结构,表达了他“将施有政”的构思层次。杜估作为政治家、理财家而兼史学家,对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了然于怀,力求从各种制度的发展中寻出得失之由和应对之方。杜佑当时面临的问题,正是封建制度各方面长期发展的结果。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角度概括《史记》和《通典》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和杜佑取得史学成就的共同原因。
2024-05-1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唐诗中出现了饮酒与舞乐活动的诗句(如下表)。表格中的诗句可以印证唐朝(     
诗句出处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李白《前有樽酒行二首》
“来时长道贯,惭愧酒家胡”王绩《过酒家五首》
A.中外交流日益频繁B.儒家文化渐趋没落
C.社会风气包容开放D.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2024-05-1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安城的文化特色

唐代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2市108坊,108坊对应寓意108神灵的108颗星曜;它也将一年四季、周礼之制,皆寓于坊列。城垣门阙、宫殿楼阁、离宫行馆是唐长安的主流建筑,唐西内太极宫承天门五个门道,宽度比起明清天安门五个门道分别高出3.25米、2米、2.37米。唐长安里坊制度下,与皇宫内苑越近,里坊建制规模越大,反之则逐渐缩小。在长安的中央政府里,有来自当时各少数民族,如契丹、回鹃、吐蕃等族人员充当唐朝廷的文武官员,也有亚洲许多国家,例如大食、波斯、天竺、高丽、新罗、百济、日本   等各国人士接受唐朝的职事。长安两市商贾多达220行,买卖非常兴盛。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由于商贸兴隆,市上甚至有专卖穿钱绳为生的人。唐代是一个诸教共同发展的时代,其中长安城就有124所毒院。40余处道观,另外还先后建有5座袄祠。

——摘编自史向军《唐长安城市文化特征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长安城市的文化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长安城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2024-05-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宋代诗僧释智圆(976年—1022年)曾指出“厚人伦,移风俗者,莫大于诗教”;诗之功能在于“正君臣,明父子,辨得丧,示邪正而已”。这一思想(     
A.适应了儒学复兴的需要B.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
C.反映了佛教影响的削弱D.抨击了现实政治的黑暗
2024-05-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统计了唐宋五代时期宰相中进士出身的占比情况。由此可知,唐宋时期(     
时期唐朝五代宋朝
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
北宋南宋
宰相人数733416467263
进士出身占比(%)152125527688
A.社会阶层流动增强B.宰相权力呈扩大趋势
C.贵族政治得以强化D.科举录取的人数增加
2024-05-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五)历史试题
7 . 据1989年《股墟甲骨刻词类纂》统计,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现“蜀”字的卜辞有“登人(召集士 兵)征蜀”“王登人征蜀”“王敦(打击)岳(蜀地的岳人)于蜀”“至蜀无祸”“臣子来蜀”“蜀受年(丰收)”"蜀不其受年"等67条。这表明当时(     
A.商朝领土已至四川地区B.区域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C.内外服制度受到了冲击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
2024-05-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五)历史试题
8 . 某一历史学习小组探究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问题,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一

史料二   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史料二开皇元年,高祖普召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

——《隋志》

史料三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1)指出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9 . 目前所见汉代诏书大都典雅温润,坦荡诚挚,既含风雨之润,又有君王之威。同时,汉诏亦多“惧词”,整体表现出唯恐德不配位的谨慎和克制,与秦始皇诏令的刚硬俊朗、气势凌人形成鲜明对比。出现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A.汉朝君主集权程度弱于秦朝B.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秦汉王朝建立路径存在差异D.内外局势日趋稳定
10 . 宋代规定,“交易只凭契照”,即经官印押的红契,才是买者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如果对交易本身有纷争,经官府相关部门定夺时,“止凭契约”民间田宅买卖“执白契者,毋得行用”,即不经官府印押的白契,在交易争讼中没有任何法律效力。这说明,宋代(     
A.政府加强经济管理B.民众契约意识淡漠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法律保护土地兼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