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海防纂要卷七》中记载“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畔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从中看出闭关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武将夺权B.镇压农民起义
C.阻止外国入侵D.维护清朝统治
2 . 《诗经殷武》记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以保我后生。”这里的“商邑”大致位于今天的
A.陕西西安B.河南安阳C.河南洛阳D.山西大同
2021-01-0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最初记载这一现象的著作是
A.《几何原本》B.《梦溪笔谈》C.《史记》D.《天演论》
2020-04-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日知录·宋市风俗》记载:“及神宗朝,荆公秉正……国是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此段材料
A.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B.对改革前的描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C.对王安石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D.反映后人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说明
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
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
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楚世家》写道:“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段西周时重要诸侯国受封的记载应该出自
A.《史记》
B.《文史通义》
C.《资治通鉴》
D.《新史学》
2019-11-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6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7 . 《左传》记载,晋国与郑国交战前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郡国并行体制形成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8 . 《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这
A.说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B.说明朱熹认识到专制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C.反映了朱熹对秦以来君主专制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D.反映儒家学派对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对
9 . 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016-10-24更新 | 173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调研试卷(一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