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明清之际“西学”的不同评价

观点内 容
观点一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佛教进入中国那一次外,外来文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震撼,都不是很大,直到明清两代西洋知识、思想与信仰逐渐有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中国才又一次真正受到了根本性的文化震撼。
观点二作为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组织-耶稣会,它不仅敌视一切新的思潮,如近代科学、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人文主义、民族主义与教会的民族化,而且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规定了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并不可能是先进的科学,也就规定了耶稣会的世界观与思想方法对中国的科学与思想不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观点三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学,其功绩在于使中国在17世纪初即得以了解最终成长为现代天文学的西方天文学,使中国开始走入世界天文学的共同轨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学东渐”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     
A.农耕文明世界领先B.传统技术的优势C.商品经济的发展D.明清社会转型艰难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铜钱铸造量统计图,①处铜钱铸造量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铜矿产量降低B.国家赋税征收实物C.白银成日常货币D.新型货币流通市场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如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中国的农耕生产工具最先进B.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C.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D.铁犁已经成为主要的农业工具
2024-05-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35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阜阳临泉一中高二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
C.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D.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
8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     
A.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B.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C.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D.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
2024-05-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耕读,即半耕半读。汉到唐时期,我国山林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再加上佛道两家的影响,不少士人不同程度地吸取了佛道两家的出世观,这样便把古已有之的“退处则为乡党自好”、“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赋予了一种新的超脱精神,走上了所谓隐逸或隐遁的道路,读书山林渐成风尚。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还有一些士子把耕读结合作为实现自己改良社会理想的一种途径,如元代郑玉曾写过《耕读堂记》,很有代表性。“夫古之时,一夫受田百亩,无不耕之士,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无不学之人……皆尽耕田之力,皆有读书之功,则人情自厚,风俗自淳”。明代教育家吴与弼认为道德修养不勤奋不行,而勤奋的品格,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否则,难以达到先哲的境界。半耕半读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耕读结合的现象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

——摘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迎来了工业革命与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西方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英国、法国、德国等早期义务教育法、工厂法中有关于对人民大众的弟子必须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法律规定;而对资产阶级弟子而言,还包含强健身体、焕发心智等方面的规定。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儿童的劳动与学校、学习,技术相结合,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欧文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品德、个性发展的影响,高度评价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谋生的手段、职业的要求、甚至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论述劳动教育的作用。这一时期,欧美国家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劳动教育。

——摘编自徐辉《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视耕读结合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劳动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24-05-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2024-05-12更新 | 87次组卷 | 3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