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的学术界“谈良知者盈天下”,士人中出现了“凭虚见而忽躬行,甚至越绳墨自恣”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些儒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在对宋明儒学的反省和批判中,积极致力于“儒学精神的重建”。例如顾宪成把关注国事、天下事放在首位,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他还认为把孔孟之道说成“万世无弊”的绝对真理是错误的,任何思想在发展和传承中都会出现“失真”。他和其他东林学者力求把讲学与救世情结结合起来的学术努力,反映了晚明儒学发展的新动向。

——摘编自姜林祥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

材料二   维新人士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对儒学经典的批判,将孔子与后世儒家割裂,挖空了传统儒学的内核。他们提出后世儒家失去了“孔子真精神”与“儒教真义”,继而提出“孔教复原”即恢复“孔子真精神”。康有为鼓吹孔教本来是完美无缺的,孔子的真精神被之后的历代儒家所抛弃。在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的理论宣称中,各个时期的儒家经典与儒家圣贤都受到了批判,孔子成了孤军奋战的“孤家寡人”。

——摘编自李博《试论近代儒学的危机与流变(1840~1919)》

材料三   五四运动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但并未完全摧毁李大钊对儒学价值观的肯定。学贯中西的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对待儒学的独特观点,他既肯定和尊重儒学的“真理”,也对其中的“糟粕”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基于这些思考,他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儒学与西方学说相结合的主张,“期与东西文明之调和有所裨助,以尽对于世界文明二次之贡献”。

——摘编自姚文兴《论李大钊的儒学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三中学者对儒学态度反映出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材料中“儒学精神的重建”“孔教复原”“东西文明调和”的内涵,并予以评价。
2024-06-0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78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阜阳临泉一中高二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中的数据变化主要说明宋朝(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D.南方的政治局面稳定
2024-02-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汉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为解决汉初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隐患,汉武帝采取了(     
A.实行盐铁官营B.分设刺史
C.颁布“推恩令”D.任用酷吏
2024-02-2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之一,在柳湾马厂类型墓地中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M339中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鸳鸯池M134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按照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     
A.说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B.印证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
C.显示了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D.标志着早期国家的雏形初显
2024-02-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陈振中先生的《先秦手工业史》的统计,发现和出土春秋时期铁器的地点仅有42个,而发现和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已经涉及我国24个省(区、市)约423个地点,出土的战国铁器总数有6167件以上。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A.铁器使用日益普遍B.水稻种植范围拓展
C.冶铁技术不断进步D.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2024-01-04更新 | 119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洪武至嘉靖时期大明宝钞价格变化。这一现象(       

年份

钱(文)

银(两)

洪武八年(1375年)

1000

1

永乐十一年(1413年)

47

0.0476

宣德四年(1429年)

10

0.01

景泰三年(1452年)

2

0.002

嘉靖十四年(1535年)

0.2796

0.0004

A.根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D.直接促使了明朝的灭亡
2023-12-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B.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D.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经验较丰富
2023-10-26更新 | 139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制的核心就是权力运行的理性化,所有政事都有完备的制度与程序可遵循,从而最大限度地隔离私人因素的影响。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内朝”预政,权力的运行出现严重的非理性化,唯独宋朝三百余年,没有形成破坏文官制的“内朝”,文官制的运行非常稳定。北宋吕公著对神宗说:“自古亡国乱家,不过亲小人、任宦官、通女谒、宠外戚等数事而已。”南宋洪咨夔对理宗说:“臣历考往古治乱之原,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换言之宋朝文官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宦官、女谒、外戚这些非理性势力的破坏性,要求公权力在文官制框架下行使(政出中书)。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根据宪法,大臣是负责制订政策,文官负责执行,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是随不同的人和情况而变化的。”文官职位的长久性与大臣职位的暂时性形成了对照,当两者发生意见不一致时,那不是暂时任职的两方势均力敌的斗争,而是一个暂时大臣和部门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政策之间的不对等的较量。大臣频繁调动导致其专业知识的匮乏,如安东尼克·罗斯兰九年中先后担任过六个不同部门的大臣,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因此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有准备的……大臣是非常罕见的”。部门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使行政人员有权决定哪些问题要请示大臣,哪些问题不用大臣过问就能解决。

——摘编自李治国《传承与变革之间:当代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路径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官制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运行的特点及其目的。
2023-10-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2023-09-21更新 | 392次组卷 | 60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