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卜宪群在《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中谈到: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的是(     
A.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B.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
C.儒学未能关注到社会现实D.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郑和下西洋后,仅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剌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有4个国家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3位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立遗嘱给予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这反映出(     
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深远影响B.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
C.明代与亚非国家经济交流密切D.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
2022-12-23更新 | 657次组卷 | 1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指出,汉唐大一统时期,大漠草原并不是传统华夏族适宜农耕的地区,击败草原游牧民族也只是为了开疆拓土或者维护国家的安全。元朝的建立,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该学者旨在强调(     
A.汉唐帝国地方独立性较强B.元代文化专制政策得到了推广
C.汉唐以来大一统进程缓慢D.元代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的末尾。这表明(     
A.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C.中央集权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2022-12-17更新 | 811次组卷 | 8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北宋时期,“海外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宋钱)。”沈括感叹“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北宋政府虽明令禁止“铜钱出外界”,但“法禁虽严,奸巧愈密”,铜钱外流难以遏制。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B.榷场互市及走私猖獗
C.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D.朝贡贸易及笼络诸蕃
2022-12-16更新 | 253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时期对开发边疆的移民,大司农会组织农耕并提供补给,政府还实行假民公田和赋民公田等制度。到东汉,大司农将发展农业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豪族在开发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批流民和欲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豪强地主。这一变化(     
A.改变了传统“重本轻末”思想B.推动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C.加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D.弱化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2022-12-16更新 | 842次组卷 | 10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周至春秋时期,“公”主要指国君、祖宗,“私”主要指卿大夫,“公”“私”的价值色彩不浓;到战国时期,“公”则主要指国君和朝廷,以及公平、公正之义,“私”则主要指百官和普通民众,以及私心、私欲等。“公”“私”的指向和价值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A.儒家观念影响增大B.汉字含义日渐丰富
C.君主专制逐渐确立D.宗法分封日趋瓦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   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10 . 阅读如表信息,依据如表,明太祖朱元璋发出这种“感叹”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明史》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谋反被告发,朱元璋遂以“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人处死。为了肃清“逆党”,株连达3万余人。明太祖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因政务过多,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发出“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感叹,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D.军机处的设置
2022-12-11更新 | 281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