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A.部落战争的频现B.早期国家的萌芽C.官僚体制的确立D.多元格局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欲“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又恐为宰相王旦所阻,竟在宫中单独宴请王旦并赐御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御赐酒樽中尽是珠宝。封禅大典后,王旦对未能阻止此类劳民伤财的闹剧后悔不已。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A.君权受到多重限制B.官场风气腐朽黑暗
C.文人政治特征明显D.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3 .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B.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C.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D.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考古发现,后燕昌黎太守崔遹于395年葬于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其墓圹与棺木形制是慕容鲜卑式样,但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这体现了(     
A.中华文明分布比较广泛B.鲜卑经济与汉晋实力相当
C.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D.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
7日内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按性别、年龄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C.该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D.小麦大豆的产量不高
7日内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解释是(     
记载来源作者经历重大事件故事演变情况
丁谓(966—1037年)《丁晋公谈录》赵光义北伐失败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
王曾(978—1038年)《王文正公笔录》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
司马光(1019—1086年)《涑水记闻》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
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
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
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
7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继公元640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嫁去回纥,另外,唐王朝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也实行了和亲。唐朝此举(     
A.说明国家实力尚弱B.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C.意在稳定民族关系D.标志羁縻政策终结
9 . 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法”。这反映出当时(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2024-06-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夏商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氏族,至西周春秋时期则是宗族。春秋中期,一个地域的民众,非必只有一族,居于某地的民族就被称为某地之人;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国家治理体系走向成熟B.宗法分封制崩溃带来的后果
C.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D.统一战争加快民族交融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