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为《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一书中的良渚古城考古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景象
C.可以佐证新石器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表明早期中国已具备较完善的国家形态
2024-03-29更新 | 194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子孙可以参加科举,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现象(     
A.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B.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出现D.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
2024-03-29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强化了中正官的道德意识B.有利于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C.安抚了世家大族的不满情绪D.导致了士族掌控了吏治选拔
2024-03-28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慕天颜是康熙时著名封疆大臣之一,他在《请开海禁疏》中指出,“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该论述强调的是开海贸易有利于(     
A.富国裕民B.缓和社会矛盾C.社会转型D.加强对外交往
2024-03-28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分封世袭制有过冲击,但以战功裂土封王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即便在经过商鞅变法、改革最彻底的秦国和以后的秦朝,这种观念也十分普遍。秦国的郡县制是战国七雄中最完善的,其他六国并未普遍实行。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分封是维护统治的最佳选择B.郡县制不符合历史潮流
C.郡国并行制符合特定历史环境D.中央集权制度是大势所趋
2024-03-28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在中国古代史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人口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和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化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58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自扬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我国清朝不同时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

时间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资料出处
168581.37560.196.88《康熙会典》
170681.65551.956.76《清圣祖实录》卷227
1722103.05784.377.16《清世宗实录》卷2
1734109.42820.357.50《清世宗实录》卷150
1753183.68677.583.69乾隆《大清会典》
1784286.33700.942.45乾隆《大清一统志》

材料三: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对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江浙、湖广、四川、福建等稻产区一般亩产都在二三石,多者达五六石,甚至七八石。康熙年间,在江南推广两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一年三熟的稻、麦轮作复种技术,在南方地区日益推广。而玉米和番薯的种植也在全国普及,推动了粮食的增产。

——《中国经济史》章开沅主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户)超过北方的原因,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口流动迁徙呈现出何种趋势?产生哪些影响?
(3)材料二中 1722年以后人口的增长与哪一赋税制度的推行有关? 表格中的情况凸显了何种社会问题?依据材料三,分析为缓解人口压力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万历怠政,是指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 秋末冬初,长达28年之久。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内阁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了中央行政顺利进行
B.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
C.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发挥了重要辅政功能
D.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杂乱无章混乱无序
2024-03-27更新 | 322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中国古代,神鸟“凤”被视为“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商周时期,凤纹只在统治阶层专用的青铜器皿等物件上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漆器、织物等普通器物都出现了凤纹装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B.不同行业间互相借鉴
C.社会上讲究美学雕饰D.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
2024-03-27更新 | 290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

材料   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1790年乾隆八十寿庆是清朝的重要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不同视野中,庆典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史

角度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精明强干的统治者的治理,到1790年举行盛大、铺张和奢华的庆典,似乎正是这个18世纪盛世的最好象征。

亚洲史

角度

朝贡圈内国家安南、朝鲜等派使团参加庆典。对于受到特别恩遇的安南国王及使团,朝鲜使臣相当不满。1790年,这个以大清为中心的朝贡圈实际上并不像乾隆想象的稳定和坚固。大清维持朝贡圈秩序的权威和力量,其实在日益衰退。

世界史

角度

朝鲜使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繁华背后的困窘:“饥民之号丐者,至燕京相续,昨冬酷寒,皇城内冻死者甚众。”康乾盛世尽管可以数出好多成就,遗憾的是成就背后有阴影,这些阴影导致19世纪大清的“衰落”。就在乾隆志得意满的时候,中国之外的世界已发生根本转变,欧洲正从传统帝国逐渐转向现代国家。

——据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放宽历史的视野,解读乾隆八十寿庆的不同意义。
(2)以材料为范例,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历史解释。
2024-03-22更新 | 163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