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2023-08-28更新 | 2115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就对昼夜交替、星象变化以及寒来暑往、植物荣枯、动物出没等自然节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夏小正》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把各月的天象、物候和农事对应起来,它体现了从观测物候定季节的物候历阶段向观测天象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的过渡。这表明(     
A.早期天文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农业生产发展对天文学形成强大推力
C.由原始粗放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农业D.我国天文观测及历法制订领先于世界
3 . 下表为18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对照表(每公石公分银),该数据可用于说明(     
年代中国的小麦价格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25.2065.20
1711—172024.1768.21
1721—173023.3461.60
1731—174026.1655.76
1741—175029.8846.08
1751—176042.7463.05
1761—177044.9673.44
1771—178039.7384.19
1781—179042.0188.21
1791—180051.29138.56

——据刘瑞中《十八世纪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估计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A.英国人口增长率比中国更高B.中英技术革新的驱动力差异
C.中国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D.中国银产量剧增使银价下跌
2023-07-27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顾炎武严厉批判魏末正始(240—248年)名士,认为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这说明顾炎武意在(     
A.否定魏晋玄学崇尚空谈B.捍卫传统儒家三纲五常
C.重实践以恢复明朝统治D.借鉴历史解决现实问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见图)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赋予丝绸之路以各种称谓,如“信仰(宗教)之路”“变革之路”“皮毛之路”“和睦之路”“白银之路”“帝国之路”等。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选择某一种称谓或自拟一个称谓,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以称谓为题,阐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23更新 | 38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秦、隋两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教训,汉、唐的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所颁布的政治和经济措施,都较为注重缓和阶级矛盾。宋政权建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更迭的教训,为了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政府给予各级官僚地主以极大的经济实惠,这也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但阶级矛盾也始终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史料记载:“江南狭乡百姓,远来请佃,以田亩宽而税赋轻也。”

——摘编自詹小美、李玲崧《宋代的中央集权与阶级矛盾的特点》

材料二   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在政治与社会制度领域重效率、轻平等。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政权建立初期缓和阶级矛盾的相同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代前期经济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
2023-04-14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事件的分类与整理】

时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维度,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踪迹。

14—18世纪部分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时间(年)历史事件
1380朱元璋下令废除宰相制度
1382朱棣设立特权监察机构“东厂”
1405郑和首次下西洋
1555倭寇进犯至南京城下
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9雍正时设立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处
1757乾隆下令仅保留广东一处对外口岸
1757乾隆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贵族的叛乱

——以上材料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围绕“君主专制制度”或“对外交往”或“国家统一”等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三条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写出序号),自拟论题并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11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8 . 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2023-04-07更新 | 2866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
9 .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