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2023-11-03更新 | 147次组卷 | 40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习讲义)
2 .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_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
内容意义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________打击了________,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________霸业奠定了基础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________
2023-08-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讲义)
3 . 纸币
(1)北宋,出现“_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________,与铜钱兼行。
(2)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________”。
(3)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2023-08-19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学习讲义)
4 . 官员的选拔——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_____地主势力上升。
(2)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3)内容:分为制举和_____。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2023-08-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汉献帝年号之一,196—220年)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典》


根据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作用。
2023-08-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4次组卷 | 38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 )
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
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
2021-10-23更新 | 583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讲义)
8 . 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9 . 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
A.禁止民间土地交易B.保障土地平均分配
C.限制土地兼并行为D.强化土地国有政策
2021-03-15更新 | 1799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讲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康熙帝颁布“十六条圣谕”,强调“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要求在乡村每半月进行一次宣讲,以教化百姓。这说明清朝
A.以道德准则稳定乡村社会秩序B.以“十六条圣谕”为乡村律法
C.儒家思想开始在乡村得到普及D.中央集权统治在乡村得到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