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A.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弭民族矛盾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D.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这主要是因为(       
A.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B.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C.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A.城市经济发展繁荣B.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胡汉矛盾得以解决D.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统初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沟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修复了金代的漕渠。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大规模治理了坝河,修建了阜通七坝,设坝夫、船户,实行“倒载制”。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和组织下,修建了通惠河。这反映出(       
A.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B.漕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
C.元朝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D.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金史·兵志》记载,金国常备军不多,每到战时,“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金世宗在平定契丹起义,结束对南宋战争后,裁军归农。金朝裁军归农(       
A.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促进了民族交融
C.表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D.解决了边患问题
7 . 战国时期,魏文侯师事卜子夏,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齐威王创建稷下学宫,“学士”数百人:秦以重金招纳客卿。当时诸侯国对士的态度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待遇优厚。当时诸侯国的这些做法(       
A.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表明古代教育实现了公平公正
C.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D.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8 . 下表是《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的比较。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礼记》《《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第95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
男女不杂坐、不同桃枷、不同巾带、不亲授叔嫂不通问第164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受。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第157-159戒:若入他处,必先问贤人善士,当亲依之,不得自负;若入它处,必先问其国所禁忌;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A.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B.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D.儒道殊途同归并无本质上分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关心、尊重、忠诚他人,这既适用于私人性的家庭生活,更适用于公共性的社会生活,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具体来说,在私人性家庭生活里,“仁”表现为孝、悌、亲等具体德目,在公共生活里,“仁”表现为恭、敬、忠、友、宽、惠、信等具体德目。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公共生活就是“仁”的原则得到公开而广泛的遵守,为了“仁”原则得到遵循和落实,可以牺牲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摘编自朱承《天下归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材料二   从春秋董氏学的整体来看,董仲舒的确是吸收了大量的墨家、道家甚至法家的观念,尤其是在对于天和宇宙秩序的讨论中,大量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徐复观认为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的系统,主要目的是要给现实的政治权力寻找一个制约性的因素,因此宗教性的成分反而比较弱。

——摘编自干春松《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徐复观对董仲舒公羊学的探究》

材料三   南宋初,朝廷“割土求和”,苟且偏安,朱熹疾呼“存天理,灭人欲”,反映了民众对重整伦理、政治清明、抗侵雪耻和振兴旧邦的企盼。此处的“天理”即“五常”,“灭”的意思是遏制或克制;“人欲”则喻指贪婪,朱熹的释义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人欲是“惟为求美味”,“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追求得过分“便成了恶”。朱熹呼吁“存理灭欲”,主要目的在于遏制权贵搜刮民脂民膏和过度奢靡。

——摘编自朱清《朱子理学的几个重要看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仁”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的特点,简要分析董仲舒儒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说你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认识。
2023-10-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