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7 道试题
1 .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二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1426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三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弊。
2024-03-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上图为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内容多为政府档案,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读取材料信息说明历史认知,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2023-12-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文证史、以史释文”是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唐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出的《西游记》,以及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出的《水浒传》等章回体小说中,有很多内容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引用时需要加以辨析。

材料一这个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乾(前)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棉衣)过寒,却不是好?”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材料二


   郓哥大闹授官厅(第二十六回)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容与堂刻本插图

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材料中出现的可能不符合史实之处,说明理由,并对文学作品中时常存在史实性错误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两宋以来,江南苏松常嘉湖等地区成为全国的大粮仓,但是随着江南农业的富庶,重赋的灾难又落到江南。全国赋税绝对值不断上升,而苏松常嘉湖又畸重。明中叶丘浚说的最为概括:“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江南农业在兼营商品性作物和手工业中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历几个世纪苦斗而获得的较高经济效益,却被不合理的高赋税所吞食。本来可以有所飞跃的江南农业实际上被“均调”拉平了,处于与北方相差无几的积累水平。如果不是这样,江南地区经济的突破恐怕会出现得较早;就一个地区而言,难说就不能率先经济转型?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江南地区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11-13更新 | 133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3-11-07更新 | 109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核心。
(2)材料二又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核心。
(3)分析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制整整绵延存在了 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图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唐代、元代)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表。



分别提取图中的科举状元籍贯分布等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3-10-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